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视角——场所精神营造 | 第12-17页 |
·场所精神的基本概念 | 第13页 |
·场所精神的产生因素 | 第13-16页 |
·空间与场所的关系 | 第16页 |
·形成场所的空间因素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司法办公建筑的发展及场所精神的演绎 | 第21-35页 |
·司法类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21-26页 |
·国内司法建筑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国外司法建筑发展过程 | 第22-23页 |
·国内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发展现状及原因 | 第23-26页 |
·司法建筑的法制文化表达 | 第26-27页 |
·现代西方法制文化改革对法院空间与形象的影响 | 第26-27页 |
·我国法制文化改革对司法建筑空间与形象的影响 | 第27页 |
·新时代背景下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场所精神表达 | 第27-35页 |
·当今高层司法办公建筑特征 | 第27-28页 |
·司法办公建筑场所精神的内涵 | 第28-29页 |
·空间与场所 | 第29-31页 |
·场所营造基本元素 | 第31-33页 |
·功能外化的形象表达 | 第33-35页 |
第3章 司法办公建筑空间设计与场所精神营造 | 第35-54页 |
·功能关系的处理 | 第35-43页 |
·总体布局设计 | 第35-37页 |
·功能空间竖向组织 | 第37-43页 |
·空间设计 | 第43-44页 |
·层高与层数的选择 | 第43页 |
·平面规模、尺度、柱网对立面分隔的影响 | 第43-44页 |
·内部空间对外部形态的作用 | 第44-51页 |
·内部空间机制趋向 | 第44页 |
·内部空间模式的转变 | 第44-45页 |
·平面形态与外部形象相适应 | 第45-47页 |
·内部空间对建筑外界面的影响 | 第47-51页 |
·内部空间设计对司法精神的总体表达 | 第51-54页 |
·司法精神营造的功能空间要素 | 第51-52页 |
·司法精神营造手法 | 第52-54页 |
第4章 外部空间形态塑造与场所精神提升 | 第54-70页 |
·外部空间形态与环境的处理 | 第54-57页 |
·人与自然地整体性契合 | 第54-55页 |
·应对地形环境的变迁 | 第55-56页 |
·开放、人性化空间塑造 | 第56-57页 |
·建筑外形对司法精神塑造的影响 | 第57-59页 |
·我国司法建筑形式的选择 | 第57-58页 |
·司法场所精神营造的手法 | 第58-59页 |
·比例与尺度 | 第59-64页 |
·比例处理的原则 | 第59-60页 |
·比例分析与应用 | 第60-61页 |
·尺度处理的原则 | 第61-64页 |
·外部空间形态对司法氛围的直观表达 | 第64-70页 |
·形成司法场所的精神要素 | 第64-66页 |
·司法精神外部形态表现手法 | 第66-70页 |
第5章 细部设计与场所精神刻画 | 第70-82页 |
·窗户的立面表达 | 第70-72页 |
·开窗方式 | 第70-71页 |
·窗户比例尺度的控制 | 第71-72页 |
·窗户色彩肌理的表达 | 第72页 |
·出入口空间表达 | 第72-74页 |
·雨篷门廊的表达 | 第72页 |
·台阶坡道的表达 | 第72-73页 |
·材质肌理的表达 | 第73页 |
·色彩的表达 | 第73-74页 |
·材质的特性及选择 | 第74-75页 |
·色彩的应用 | 第74-75页 |
·材质肌理的表现 | 第75页 |
·细部设计对司法精神的诠释 | 第75-82页 |
·细部要素的司法精神传达 | 第75-76页 |
·塑造司法精神的细部要素设计 | 第76-82页 |
第6章 设计案例分析 | 第82-91页 |
·澳大利亚高等法院办公楼——司法精神细部要素设计 | 第82-83页 |
·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楼——功能空间及细部要素设计 | 第83-85页 |
·济南市人民检察院 | 第85-91页 |
·功能空间要素对司法精神的总体表达 | 第85-87页 |
·外部空间形态对司法场所氛围的提升 | 第87-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后记 | 第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