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3-16页 |
·国外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结合空调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涡旋压缩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6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7-18页 |
·课题的目的 | 第17页 |
·课题的理论意义 | 第17页 |
·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 第17-18页 |
·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试验样机的研制目 | 第19-20页 |
2 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的一体化空调的理论研究及结构设计 | 第20-32页 |
·传统空调冷源制冷原理及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传统空调冷源制冷原理 | 第20页 |
·传统空调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蒸发冷却技术的特点 | 第21-22页 |
·几种除湿技术的对比 | 第22页 |
·现有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的空调机组存在的不足 | 第22-24页 |
·本课题试验样机技术路线的确定 | 第24-30页 |
·国外一体化空调样机的原理及结构对比 | 第24-26页 |
·本试验样机结构的确定 | 第26-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3 空气侧间接蒸发冷却二次排风的再利用 | 第32-44页 |
·空气侧间接蒸发冷却器一二次空气传热机理及热平衡关系 | 第32-33页 |
·二次排风参数计算方法的提出 | 第33-34页 |
·二次排风参数的测试验证 | 第34-35页 |
·测试环境及仪器 | 第34页 |
·风机发热量的测试 | 第34-35页 |
·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测量 | 第35-38页 |
·一、二次空气的风量 | 第36-37页 |
·二次排风的相对湿度 | 第37页 |
·一、二次空气的焓值 | 第37-38页 |
·计算及验证 | 第38-39页 |
·我国部分主要城市的二次排风干、湿球温度 | 第39页 |
·二次排风与冷凝散热的关系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4页 |
4 试验样机的设计 | 第44-60页 |
·试验样机设计步骤 | 第44-45页 |
·试验样机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国内外制冷循环设计参数要求 | 第45页 |
·室内外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45页 |
·制冷循环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其他循环参数温度的确定 | 第46页 |
·试验样机风量及各功能段设计 | 第46-52页 |
·试验样机基础参数计算 | 第46-48页 |
·样机风量的确定 | 第48-51页 |
·样机设备设计选型 | 第51-52页 |
·试验样机各功能段尺寸 | 第52-55页 |
·自动控制的设计 | 第55-59页 |
·运行模式的划分 | 第55-58页 |
·自动控制的设置及原理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5 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的一体化空调的试验研究 | 第60-74页 |
·测试方案 | 第60-61页 |
·测试时间及测试内容 | 第60页 |
·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 第60-61页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1-70页 |
·过渡季节测试 | 第61-64页 |
·过渡季节自控测试及测试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非过渡季节测试 | 第65-70页 |
·节能性分析 | 第70-71页 |
·试验样机加工存在的问题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6 不同气象条件对此类空调的系统影响分析 | 第74-80页 |
·对运行模式的影响 | 第74-76页 |
·对运行模式选择的影响 | 第74-75页 |
·对各模式运行小时数的影响 | 第75-76页 |
·对空气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76-78页 |
·先预冷与先混合 | 第76-77页 |
·对二次空气选取的影响 | 第77-78页 |
·对冷凝温度的影响 | 第78页 |
·对两种冷源配比的影响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页 |
·课题不足之处 | 第80-81页 |
·今后研究方向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88-9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90-92页 |
研究生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92-94页 |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会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