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后备品种抗条锈性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小麦条锈病生理特性 | 第10页 |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特点 | 第10页 |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品种抗性丧失 | 第12-13页 |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 第13-14页 |
·小麦抗条锈病抗病基因及其来源 | 第14页 |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 第14页 |
·抗条锈病基因的来源 | 第14页 |
·小麦抗病基因研究的方法 | 第14-18页 |
·常规杂交 | 第14-15页 |
·基因推导分析法 | 第15页 |
·非整倍体法 | 第15页 |
·细胞遗传学分析法 | 第15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5-18页 |
·小麦条锈病表型鉴定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小麦条锈菌的鉴别寄主 | 第18-19页 |
·表型鉴定类型 | 第19页 |
·小麦条锈病鉴定标准 | 第19-20页 |
·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全国小麦后备品种抗条锈病鉴定 | 第22-27页 |
·研究材料 | 第22页 |
·小麦材料 | 第22页 |
·条锈菌生理小种 | 第22页 |
·苗期鉴定方法 | 第22-23页 |
·人工接种的苗期鉴定 | 第22页 |
·天水自然发病圃苗期鉴定 | 第22-23页 |
·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温室分小种鉴定结果 | 第23-24页 |
·天水自然发病圃鉴定结果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全国小麦后备品种抗条锈病分子检测 | 第27-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DNA提取 | 第27-28页 |
·DNA质量检测—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8页 |
·PCR扩增 | 第28页 |
·电泳 | 第28-30页 |
·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Yr1的分子检测 | 第30页 |
·Yr5的分子检测 | 第30-31页 |
·Yr9的分子检测 | 第31-32页 |
·Yr10的分子检测 | 第32页 |
·Yr15的分子检测 | 第32页 |
·Yr17 的分子检测 | 第32页 |
·Yr18的分子检测 | 第32-33页 |
·Yr26的分子检测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