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无线局域网(WLAN)系统中峰均比抑制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 ·WLAN标准的发展 | 第11-12页 |
| ·下一代WLAN标准中抑制PAPR研究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16-18页 |
| 第2章 IEEE 802.11ax中的峰均功率比 | 第18-29页 |
| ·WLAN中OFDMA的应用 | 第18-20页 |
| ·WLAN中OFDM模型 | 第18-19页 |
| ·WLAN中OFDMA模型 | 第19-20页 |
| ·OFDM中高PAPR产生的原因 | 第20-22页 |
| ·峰均比定义及统计特性 | 第22-24页 |
| ·PAPR的定义 | 第22页 |
| ·PAPR的统计特性 | 第22-24页 |
| ·PAPR统计的影响因子 | 第24-25页 |
| ·子载波数目的影响 | 第24页 |
| ·过采样因子的选择 | 第24-25页 |
| ·高PAPR信号经过放大器的失真研究 | 第25-28页 |
| ·WLAN中非线性放大器模型 | 第25-27页 |
| ·非线性放大器下的误码性能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下一代WLAN中抑制PAPR算法的研究 | 第29-46页 |
| ·信号畸变类技术的仿真研究 | 第29-33页 |
| ·直接限幅(CP)技术 | 第29-30页 |
| ·限幅滤波(CF)技术 | 第30-32页 |
| ·压扩信号(MCT)技术 | 第32-33页 |
| ·信号编码类技术的仿真研究 | 第33-36页 |
| ·编码类技术原理 | 第33-35页 |
| ·线性分组编码 | 第35-36页 |
| ·格雷互补序列 | 第36页 |
| ·信号加扰类技术的仿真研究 | 第36-43页 |
| ·选择映射(SLM)技术 | 第37-38页 |
| ·部分传输序列(PTS)技术 | 第38-41页 |
| ·子载波预留(TR)技术 | 第41-43页 |
| ·下一代WLAN抑制PAPR算法的选用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802.11ax下行PAPR抑制技术研究 | 第46-57页 |
| ·802.11ax物理层资源划分 | 第46-47页 |
| ·基于PTS的下行峰均比抑制方案 | 第47-48页 |
| ·PTS分段方式的确定 | 第48-52页 |
| ·基于信道绑定技术分段 | 第48-49页 |
| ·连续与交织分段的比较 | 第49-52页 |
| ·旋转相位集的确定与搜索 | 第52-54页 |
| ·旋转相位集的确定 | 第52页 |
| ·动态选择旋转相位 | 第52-53页 |
| ·最优相位搜索算法的研究 | 第53-54页 |
| ·Left-over Tones传输最优相位 | 第54-55页 |
| ·下行PAPR抑制方案的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802.11ax上行PAPR抑制技术研究 | 第57-68页 |
| ·基于TR的上行峰均比抑制方案 | 第57-58页 |
| ·Left-over Tones的分配策略 | 第58-61页 |
| ·预留载波的数目分配 | 第58-60页 |
| ·预留载波的位置分配 | 第60-61页 |
| ·固定预留信息取值集合 | 第61-62页 |
| ·搜索最佳预留信息的研究 | 第62-64页 |
| ·遗传算法-TR技术 | 第62-63页 |
| ·最小值比较-TR技术 | 第63-64页 |
| ·上行PAPR抑制方案的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