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国内外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连续刚构桥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基于磁弹效应法的索力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7-18页 |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 第18-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磁弹法检测原理及磁弹传感器设计方法研究 | 第20-41页 |
·概述 | 第20页 |
·磁弹法检测预应力的基本原理 | 第20-25页 |
·磁弹法检测预应力原理 | 第21页 |
·磁导率的测量 | 第21-23页 |
·磁弹传感器检测预应力的方法 | 第23-25页 |
·连续刚构桥预应力检测用磁弹传感器 | 第25-27页 |
·检测单根钢绞线预应力传感器 | 第26-27页 |
·检测整束钢绞线预应力传感器 | 第27页 |
·套筒式磁弹传感器参数设计方法及准则 | 第27-36页 |
·磁场强度的选择 | 第27-28页 |
·磁弹的确定 | 第28页 |
·磁路结构参数设计 | 第28-30页 |
·磁路总磁动势的确定 | 第30-32页 |
·感应线圈各项参数的确定 | 第32页 |
·激励线圈各项参数的确定 | 第32-35页 |
·传感器设计工艺 | 第35-36页 |
·温度影响机理分析及温度修正方法 | 第36-40页 |
·温度影响机理分析 | 第36-38页 |
·温度修正方法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磁弹法检测连续刚构桥预应力现场应用技术研究 | 第41-56页 |
·概述 | 第41页 |
·磁弹传感器布置技术研究 | 第41-50页 |
·磁弹传感器布置原则 | 第41-42页 |
·磁弹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 | 第42-48页 |
·磁弹传感器优化布置技术 | 第48-50页 |
·磁弹传感器安装工艺 | 第50-51页 |
·磁弹传感系统现场检测技术 | 第51-53页 |
·检测精度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 第53-55页 |
·磁弹传感器设计和安装 | 第53-54页 |
·外磁场 | 第54页 |
·环境温度 | 第54页 |
·水泥砂浆和塑料波纹管的影响 | 第54-55页 |
·预应力钢绞线相对于传感器偏心影响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连续刚构桥有效预应力现场检测试验 | 第56-84页 |
·概述 | 第56页 |
·工程背景 | 第56-58页 |
·工程概述 | 第56-57页 |
·主要材料 | 第57页 |
·主桥结构尺寸及梁段划分 | 第57-58页 |
·预应力钢束简介 | 第58页 |
·有效预应力现场检测试验 | 第58-65页 |
·试验基本原理 | 第58-59页 |
·试验对象 | 第59页 |
·试验传感器及标定 | 第59-62页 |
·试验传感器布置 | 第62-63页 |
·试验步骤 | 第63-64页 |
·有效预应力实测值 | 第64-65页 |
·管道摩阻损失现场试验 | 第65-74页 |
·试验概述及依据 | 第65-66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66页 |
·试验对象 | 第66-67页 |
·试验步骤 | 第67-68页 |
·试验实测值 | 第68-74页 |
·摩擦损失计算公式修正 | 第74-83页 |
·管道偏差系数现场测试结果及讨论 | 第74-77页 |
·摩擦系数现场测试结果及讨论 | 第77-81页 |
·摩擦损失计算公式修正建议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磁弹法检测连续刚构桥有效预应力可靠性分析 | 第84-109页 |
·概述 | 第84页 |
·牛栏江特大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4-91页 |
·模型计算参数 | 第84-85页 |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处理 | 第85页 |
·模型单元的划分 | 第85-87页 |
·边界条件及施工荷载的模拟 | 第87-89页 |
·施工阶段的模拟 | 第89-91页 |
·预应力损失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91-93页 |
·参照规范取摩擦系数和管道偏差系数的模型计算结果 | 第91-92页 |
·参照现场试验取摩擦系数和管道偏差系数的模型计算结果 | 第92-93页 |
·预应力损失规范理论计算分析 | 第93-96页 |
·预应力筋与孔壁之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93-94页 |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94页 |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94-95页 |
·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95页 |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95-96页 |
·预应力损失实测值、理论值及模型值三者间的比较分析 | 第96-107页 |
·第一阶段损失中摩擦损失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 | 第96-98页 |
·第一阶段损失中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损失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 | 第98-100页 |
·第一阶段总损失中实测值、理论计算值及模型值的对比分析 | 第100-102页 |
·第二阶段预应力损失实测值、理论计算值及模型值的对比分析 | 第102-105页 |
·预应力总损失实测值、理论计算值及模型值的对比分析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09-110页 |
·展望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