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自修复混凝土的概述 | 第11页 |
·自修复混凝土的自修复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结晶沉淀法 | 第12页 |
·渗透结晶法 | 第12-14页 |
·微胶囊法 | 第14-16页 |
·液芯光纤/纤维法 | 第16-17页 |
·微生物法 | 第17-19页 |
·SMA法 | 第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自修复微胶囊的制备 | 第22-44页 |
·微胶囊概述 | 第22-27页 |
·微胶囊概念及其形态结构 | 第22-23页 |
·微胶囊的主要功能 | 第23-24页 |
·微胶囊合成原料的选择 | 第24-26页 |
·微胶囊的合成方法 | 第26-27页 |
·微胶囊的性能指标与检测手段 | 第27页 |
·试验原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9页 |
·主要原材料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合成 | 第29-33页 |
·脲醛树脂合成原理 | 第29-30页 |
·原位聚合法合成微胶囊的原理 | 第30-32页 |
·微胶囊的合成 | 第32-33页 |
·微胶囊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33-42页 |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其种类、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 | 第34-38页 |
·原料配比对微胶囊的影响 | 第38-39页 |
·终点pH值对微胶囊的影响 | 第39-41页 |
·搅拌速率对微胶囊的影响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微胶囊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44-54页 |
·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44-46页 |
·微胶囊的粒径分析 | 第46-47页 |
·微胶囊的芯材含量和包覆率的测定 | 第47-48页 |
·微胶囊的化学结构分析 | 第48-50页 |
·微胶囊热稳定性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4章 水泥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研究 | 第54-72页 |
·试验原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56页 |
·主要原材料 | 第54-55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5-56页 |
·自修复混凝土配合比确定及试件制备 | 第56-57页 |
·微胶囊对混凝土基体强度的影响 | 第57-63页 |
·抗压强度试验 | 第57-60页 |
·抗折强度试验 | 第60-63页 |
·混凝土基体荷载预损伤处理 | 第63-64页 |
·自修复性能试验研究 | 第64-70页 |
·微胶囊对损伤基体力学性能的自修复 | 第64-68页 |
·微胶囊对损伤基体抗渗性能的自修复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