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 灰霉病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灰霉病菌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灰霉病菌的侵染循环和致病机理 | 第13-16页 |
·灰霉病的防治 | 第16-17页 |
·灰霉病菌的多样性 | 第17-18页 |
·湖北省灰霉病的发病情况 | 第18-19页 |
2 真菌的弱毒特性和真菌病毒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植物病原真菌弱毒现象 | 第19页 |
·真菌病毒及其分类 | 第19-22页 |
·真菌病毒的传播 | 第22-23页 |
·葡萄孢属真菌中真菌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湖北省灰霉病菌致病力分化 | 第25-3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供试植物 | 第25-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设备仪器 | 第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湖北省保护地果蔬灰霉病的样品采集 | 第26页 |
·灰霉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6-27页 |
·灰霉病菌致病力测定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湖北省不同区域灰霉病菌的来源情况 | 第27-28页 |
·湖北省草莓及番茄灰霉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 第28-31页 |
·弱致病力灰霉病菌 | 第31-33页 |
4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灰霉菌株HBstr-470 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4-4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供试菌株 | 第34页 |
·供试植物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试剂药品 | 第34-35页 |
·设备仪器 | 第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培养形态的观察 | 第35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35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孢子产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36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分生孢子致病力的测定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的培养形态及生长速率 | 第37-38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的分生孢子产量及其萌发率 | 第38-39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分生孢子的致病力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灰霉菌株HBstr-470 中dsRNA病毒的初步探究 | 第42-6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2-45页 |
·供试菌株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43页 |
·试剂药品 | 第43-44页 |
·设备仪器 | 第44页 |
·载体和引物 | 第44-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58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的菌丝培养及收集 | 第45-46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中dsR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46-48页 |
·目标片段cDNA的克隆 | 第48-51页 |
·目标片段建库测序 | 第51-54页 |
·部分dsRNA片段cDNA序列的拼接及分析 | 第54-56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56-57页 |
·原生质体间的融合 | 第57-5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中dsRNA的检测 | 第58-59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中dsRNA病毒部分c DNA序列的克隆 | 第59-61页 |
·灰霉菌株HBstr-470 中dsRNA病毒部分c DNA序列的分析 | 第61-62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2-64页 |
·原生质体融合所获衍生菌株的培养形态观察及生长速率测定 | 第64-65页 |
4 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1 湖北省灰霉菌株来源分布图 | 第80-81页 |
附录2 湖北省灰霉菌株来源统计表 | 第8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