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冶炼废渣及综合利用 | 第9页 |
·白炭黑的性质及应用 | 第9-11页 |
·在橡胶领域的应用 | 第10页 |
·在催化剂载体领域的应用 | 第10页 |
·在塑料领域的应用 | 第10页 |
·在医药及农药领域的应用 | 第10-11页 |
·在涂料领域的应用 | 第11页 |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11页 |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 | 第11-13页 |
·气相法 | 第11-12页 |
·沉淀法 | 第12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2-13页 |
·离解法 | 第13页 |
·白炭黑的表面改性 | 第13-16页 |
·表面改性剂 | 第13-15页 |
·表面改性工艺 | 第15-16页 |
·白炭黑的国内外生产概况 | 第16-17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7-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7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设备及研究方法 | 第19-27页 |
·试验试剂、设备及原料 | 第19-21页 |
·试验试剂 | 第19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19-20页 |
·试验原料 | 第20-21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21-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试验分析 | 第23-27页 |
·白炭黑中SiO_2含量的分析 | 第23-24页 |
·酸浸过程中Fe的去除率分析 | 第24-25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5页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25页 |
·粒度分析 | 第25页 |
·差热分析 | 第25-26页 |
·吸油值DBP的测定 | 第26页 |
·堆积密度的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酸浸除铁试验 | 第27-32页 |
·HCl加入量对废渣Fe去除率及白炭黑SiO_2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固液比对废渣Fe去除率及白炭黑SiO_2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酸浸温度对废渣Fe去除率及白炭黑SiO_2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搅拌速度对废渣Fe去除率及白炭黑SiO_2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酸浸废渣沉淀法制备白炭黑 | 第32-45页 |
·NaOH浓度对产品白炭黑的影响 | 第32-33页 |
·反应时间对产品白炭黑的影响 | 第33-35页 |
·固液比对产品白炭黑的影响 | 第35-36页 |
·搅拌速度对产品白炭黑的影响 | 第36-38页 |
·反应温度对产品白炭黑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产品白炭黑的分析及表征 | 第39-43页 |
·质量分析 | 第40页 |
·FT-IR分析 | 第40-41页 |
·XRD图谱分析 | 第41页 |
·SEM及TEM分析 | 第41-42页 |
·粒度分析 | 第42-43页 |
·TG-DSC图谱分析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白炭黑的改性 | 第45-58页 |
·聚乙二醇(PEG)改性 | 第45-50页 |
·不同分子量对改性白炭黑的影响 | 第45-46页 |
·PEG 2000 加入量对产品白炭黑的影响 | 第46-48页 |
·改性前后白炭黑的表征分析 | 第48-50页 |
·正丁醇改性 | 第50-53页 |
·加入量对改性白炭黑的影响 | 第50-51页 |
·改性前后白炭黑的表征分析 | 第51-53页 |
·正辛醇改性 | 第53-56页 |
·加入量对改性白炭黑的影响 | 第53-54页 |
·改性前后白炭黑的表征分析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