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钛副族(Ⅳ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绪论第11-20页
   ·课题背景第11页
   ·TiO_2光催化原理第11-12页
   ·影响TiO_2光催化活性的因素第12-13页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第12-13页
     ·TiO_2投加量的影响第13页
     ·模拟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影响第13页
     ·外加电解质的影响第13页
   ·纳米TiO_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3-16页
     ·溶胶-凝胶法第14页
     ·均相沉淀法第14-15页
     ·阳极氧化法第15页
     ·水热合成法第15-16页
   ·改性纳米TiO_2的方法第16-18页
     ·金属离子掺杂第16-17页
     ·非金属元素掺杂第17页
     ·共掺杂第17-18页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2 钌、硼掺杂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20-40页
   ·实验部分第20-22页
     ·试剂与仪器第20-21页
     ·催化剂制备第21页
     ·催化剂表征第21-22页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22页
   ·结果与讨论第22-38页
     ·XRD结果分析第22-27页
       ·不同煅烧样品的XRD结果分析第22-25页
       ·不同掺杂量样品的XRD结果分析第25-27页
     ·热重差热分析第27-28页
     ·TEM结果分析第28-29页
     ·XPS结果分析第29-32页
     ·UV-Vis谱图分析第32-33页
     ·FT-IR结果分析第33-34页
     ·光催化结果分析第34-38页
   ·本章小结第38-40页
3 均相沉淀法制备S掺杂TiO_2纳米粉体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0-46页
   ·实验部分第40-41页
     ·试剂与仪器第40-41页
     ·催化剂制备第41页
     ·催化剂表征第41页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41页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1-45页
     ·XRD结果分析第41-42页
     ·热重差热分析第42-43页
     ·FT-IR分析第43页
     ·表面形貌及EDS分析第43-44页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4 RuO_2/TiO_2纳米管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第46-68页
   ·实验部分第46-49页
     ·试剂与仪器第46-47页
     ·RuO_2/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第47-48页
       ·无机介质下RuO_2/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第47-48页
       ·有机介质下RuO_2/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第48页
     ·催化剂的表征和评价第48页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评价第48-49页
       ·无机介质下RuO_2/TiO_2纳米管阵列的光电催化活性评价第48-49页
       ·有机介质下RuO_2/TiO_2纳米管阵列的光催化活性评价第49页
   ·结果与讨论第49-66页
     ·无机介质下RuO_2/TiO_2纳米管阵列的结果与讨论第49-53页
       ·纳米管阵列的FE-SEM和EDS分析第49-51页
       ·XRD结构分析第51页
       ·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吸收性能测试第51-52页
       ·RuO_2/TiO_2纳米管阵列的光电催化性能第52-53页
     ·有机介质下RuO_2/TiO_2纳米管阵列的结果与讨论第53-60页
       ·纳米管阵列的FE-SEM分析第53-54页
       ·XRD结构分析第54-55页
       ·UV-Vis漫反射分析第55页
       ·Raman谱图分析第55-56页
       ·XPS分析第56-58页
       ·RuO_2/TiO_2纳米管阵列的光催化性能第58-60页
     ·光电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60-66页
       ·初始浓度对MB光电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第61-62页
       ·初始pH值对MB光电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第62-64页
       ·外加电压对MB光电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第64-65页
       ·电解质浓度对MB光电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第65-66页
       ·光电催化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第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8-71页
   ·主要结论第68-69页
   ·论文创新点第69页
   ·工作展望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溶液燃烧法合成BiVO4超细粉体及改性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静电纺丝法制备SOFC复相阴极材料LSCF-GDC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