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5-17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理论 | 第17-29页 |
·有关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关于经济园区的实质及模式研究 | 第17-19页 |
·关于经济园区升级的实证研究 | 第19-20页 |
·关于经济园区升级的路径研究 | 第20-22页 |
·总体评价 | 第22-23页 |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经济园区 | 第23页 |
·产业集聚 | 第23-24页 |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 第24-25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创新理论 | 第25-26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6-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页 |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山东省经济园区的特征及现状分析 | 第29-41页 |
·山东省经济园区的特征 | 第29-31页 |
·山东经济园区的分级式管理 | 第29-30页 |
·山东经济园区注重经济技术效应 | 第30-31页 |
·山东经济园区的多样性 | 第31页 |
·经济园区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31-35页 |
·山东园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31-33页 |
·山东园区的劳动力要素投入分析 | 第33-34页 |
·山东园区的资本要素投入分析 | 第34页 |
·山东园区的产出效应分析 | 第34-35页 |
·山东省经济园区与其他主要经济园区的比较 | 第35-38页 |
·山东经济园区与上海经济园区的比较 | 第36页 |
·山东经济园区与北京经济园区的比较 | 第36-37页 |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比较 | 第37-38页 |
·山东经济园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第38-40页 |
·园区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 第38页 |
·产业集聚度不高 | 第38-39页 |
·创新动力不足 | 第39-40页 |
·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合理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山东省经济园区升级的实证研究 | 第41-50页 |
·数据说明 | 第41-42页 |
·建立模型 | 第42-44页 |
·实证检验及计量分析 | 第44-48页 |
·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趋势 | 第44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44-45页 |
·协整检验 | 第45-47页 |
·显著性检验 | 第47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促进山东省经济园区升级的路径选择 | 第50-58页 |
·体制机制上强化政府的监督、引导和支持 | 第50-52页 |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质量 | 第50页 |
·完善园区管理,发展服务业,寻找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园区发展方式 | 第50-51页 |
·优化园区企业合理分工与布局,扩大产业集聚优势 | 第51页 |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园区 | 第51-52页 |
·综合考虑土地、产业升级,提升山东经济园区的经济承载力 | 第52-53页 |
·坚持完善工业用地向非工业用地转型的机制 | 第52页 |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 第52-53页 |
·出台经济园区综合评价措施 | 第53页 |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构建全方位创新体系 | 第53-55页 |
·加强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提升园区经济竞争力 | 第53-54页 |
·引领文化发展趋势,优化园区投资环境 | 第54页 |
·推进园区企业品牌形象建设,实现品牌创新驱动 | 第54-55页 |
·加快园区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 第55页 |
·重视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的作用 | 第55-57页 |
·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打通融资流动渠道 | 第55-56页 |
·信息共享、要素流动,实现跨区合作 | 第56页 |
·重视人才培养,促进创新人才的引进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