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植物内生真菌概论 | 第14-16页 |
·内生真菌的概论 | 第14页 |
·内生真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作为抗菌活性物质重要来源的理论依据 | 第16页 |
·内生真菌与宿主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 第16-18页 |
·内生真菌增强宿主抗病菌的机理 | 第16-17页 |
·内生真菌在宿主植物环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17页 |
·内生真菌在宿主植物元素富集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红景天植物及其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红景天植物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红景天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 第19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抗菌活性真菌筛选及生物学指标评价 | 第22-44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红景天内生真菌具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 第23页 |
·抑菌物质特性研究 | 第23-24页 |
·发酵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两株活性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5页 |
·菌株zpRs-S-12的诱导产孢 | 第25-26页 |
·数据整理及处理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42页 |
·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的初筛结果 | 第26-30页 |
·活性菌株的复筛结果 | 第30-31页 |
·活性菌株产活性物质特性 | 第31-33页 |
·活性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3-40页 |
·两株活性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与评价 | 第40-4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Se~(4+)、Pb~(2+)对真菌抑菌活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4-57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发酵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抑菌试验 | 第45页 |
·指标测定 | 第45-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不同浓度Se~(4+)、Pb~(2+)对活性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7-51页 |
·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 第51-5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内生真菌对红景天Se~(4+)、Pb~(2+)吸收的影响 | 第57-66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Se~(4+)、Pb~(2+)在红景天材料及其环境中的分布 | 第58-59页 |
·真菌对红景天Se~(4+)、Pb~(2+)胁迫条件下NO的影响 | 第59-60页 |
·研究不同浓度Se~(4+)、Pb~(2+)对Rc-R-30和Ra-R-12生物量的影响 | 第60页 |
·研究活性菌对Se~(4+)、Pb~(2+)胁迫苗的作用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红景天材料及其环境中Se~(4+)、Pb~(2+)的分布结果 | 第60-61页 |
·真菌对红景天Se~(4+)、Pb~(2+)胁迫条件下NO的影响结果 | 第61-62页 |
·不同浓度Se~(4+)、Pb~(2+)对Rc-R-30和Ra-R-12生物量的影响结果 | 第62-63页 |
·活性菌对Se~(4+)、Pb~(2+)胁迫苗的作用结果 | 第63-6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5-76页 |
承诺书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