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1. 导言 | 第7-12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动态及评述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9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9页 |
·研究动态评述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消费意愿 | 第12页 |
·联合分析法 | 第12页 |
·最小二乘法 | 第12页 |
·SWOT分析法 | 第12-13页 |
3. 运城冬枣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设计 | 第13-15页 |
·实证研究对象 | 第13页 |
·数据获取方法 | 第13页 |
·问卷发放范围 | 第13页 |
·调查实施方案 | 第13-14页 |
·第一阶段:因素分析阶段 | 第14页 |
·第二阶段:联合分析阶段 | 第14页 |
·问卷设计 | 第14-15页 |
4. 运城冬枣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实证研究 | 第15-21页 |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运城市消费者对于冬枣消费意愿的意见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1页 |
·冬枣内在因素对于消费意愿的影响 | 第16-18页 |
·冬枣外在因素对于消费意愿的影响 | 第18-21页 |
·分析结果 | 第21页 |
5. 运城市冬枣产业发展的联合分析实证研究 | 第21-27页 |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理论模型的设计 | 第22-23页 |
·变量的选择 | 第22页 |
·经济学模型的选择 | 第22-23页 |
·模拟产品的设置 | 第23页 |
·联合分析消费者对虚拟红枣产品的总体偏好 | 第23-24页 |
·待估参数的估计及检验 | 第24-25页 |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6. 运城市冬枣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27-30页 |
·优势分析 | 第27页 |
·果农种植热情较高 | 第27页 |
·山区有利的种植条件 | 第27页 |
·品种较为优良 | 第27页 |
·劣势分析 | 第27-28页 |
·缺乏高端产品 | 第27页 |
·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经营模式粗放 | 第27-28页 |
·缺乏科学的管理种植经验 | 第28页 |
·山区果品运输不便 | 第28页 |
·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 第28页 |
·机遇分析 | 第28-29页 |
·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 | 第28页 |
·政府的扶持 | 第28页 |
·冬枣的市场需求量巨大 | 第28-29页 |
·交通运输条件的逐步改善 | 第29页 |
·产业化及合作社化生产经营条件成熟 | 第29页 |
·互联网+农业模式的不断铺开 | 第29页 |
·挑战分析 | 第29-30页 |
·冬枣市场的不稳定性 | 第29-30页 |
·与其他冬枣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 | 第30页 |
·可替代性果类农产品的竞争 | 第30页 |
7. 结论与可行性意见建议 | 第30-33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运城冬枣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 第30页 |
·消费者对于冬枣果品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 | 第30-31页 |
·运城冬枣产业果品品质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 第31页 |
·运城冬枣产业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产业链条缺乏协同 | 第31页 |
·可行性意见与建议 | 第31-33页 |
·加强优质冬枣品种引进的力度 | 第31页 |
·强化科技投入 | 第31-32页 |
·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农业”的有利形势 | 第32页 |
·着力打造优势品牌效应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Abstract | 第34-36页 |
附录1 | 第36-39页 |
附录2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