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地热资源潜力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0页 |
·构造背景 | 第10-11页 |
·地层特征 | 第11-14页 |
·太古宇(Ar) | 第11页 |
·中上元古界(Pt) | 第11-12页 |
·中生界(Mz) | 第12页 |
·新生界(Kz) | 第12-14页 |
·辽河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第14-16页 |
·地壳拱升张裂阶段(古新世) | 第14-15页 |
·裂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 | 第15页 |
·坳陷阶段(新第三纪~现在)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地温场特征及主控因素 | 第16-29页 |
·沉积盆地热源及主控因素分析 | 第16-20页 |
·盆地热源成因分析 | 第16页 |
·沉积盆地热源的传递方式 | 第16-18页 |
·热源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18-20页 |
·辽河盆地地壳结构 | 第20-21页 |
·西部凹陷的断裂构造特征 | 第21页 |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的火山活动和火山岩分布 | 第21-23页 |
·西部凹陷的火山活动 | 第21-22页 |
·西部凹陷火山岩的展布特征 | 第22-23页 |
·西部凹陷岩性及基底起伏 | 第23-24页 |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24-29页 |
·评价参数 | 第24-25页 |
·不同深度地温场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不同层位地温场分布特征 | 第26-29页 |
第三章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热储特征研究 | 第29-39页 |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热储的选择 | 第29页 |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热储沉积特征研究 | 第29-31页 |
·沉积演化 | 第29页 |
·沉积体系及相带展布 | 第29-31页 |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储层的物性特征 | 第31-36页 |
·储层的物质特征 | 第31-34页 |
·纵向规律研究 | 第34页 |
·平面规律研究 | 第34-36页 |
·综合认识 | 第36页 |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热储物性特征及识别 | 第36-37页 |
·热储系统划分 | 第37-39页 |
·划分原则 | 第37-38页 |
·热储系统划分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地热水水文地质特征 | 第39-45页 |
·地热水供给体系分析 | 第39-40页 |
·供给水源 | 第39-40页 |
·地下热水运移通道 | 第40页 |
·地下热水化学场特征 | 第40-45页 |
·垂向水化学场 | 第40-41页 |
·平面水化学场 | 第41-45页 |
第五章 地热水水质特征 | 第45-51页 |
·热储水质特征 | 第45-46页 |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 第45页 |
·地下水化学组份 | 第45-46页 |
·地热水质量评价 | 第46-51页 |
·作为医疗热矿泉水的水质评价 | 第46页 |
·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水质评价 | 第46-48页 |
·农业灌溉水质评价 | 第48页 |
·渔业水质评价 | 第48-51页 |
第六章 油区地热资源评价及地热资源利用 | 第51-57页 |
·地层热水型地热资源利用 | 第51页 |
·评价参数 | 第51页 |
·评价标准及思路 | 第51页 |
·评价结果 | 第51页 |
·地层热水型地热资源利用 | 第51-54页 |
·地热资源潜力 | 第51-52页 |
·开采方式 | 第52页 |
·民用途径 | 第52-53页 |
·油田利用 | 第53-54页 |
·油田产出水地热资源利用 | 第54-55页 |
·地热资源潜力 | 第54页 |
·开采方式 | 第54页 |
·直接利用 | 第54页 |
·间接利用 | 第54-55页 |
·地热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55页 |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地热资源开发意义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