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0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4页 |
| ·选题依据和项目来源 | 第14页 |
|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DF13-1/2气田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地震沉积学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浅水(海)重力流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流程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4 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32页 |
| §2.1 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 第20-23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页 |
| ·构造沉积演化 | 第20-23页 |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3-26页 |
| §2.3 油气地质特征 | 第26-28页 |
| ·烃源岩特征 | 第26-27页 |
| ·储盖组合特征 | 第27-28页 |
| §2.4 DF13-1/2气田气层概况 | 第28-32页 |
| 第三章 DF13-1/2气田气层沉积体系特征 | 第32-49页 |
| §3.1 DF13-1/2气田黄流组沉积环境判别 | 第32-38页 |
| ·古生物特征判别沉积环境 | 第32-34页 |
| ·地球化学法判别沉积环境 | 第34-37页 |
| ·古地貌形态特征判别沉积环境 | 第37-38页 |
| §3.2 DF13-1/2气田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38-49页 |
| ·岩石相类型 | 第38-42页 |
| ·测井相类型 | 第42-47页 |
|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DF13-1/2气田气层地震沉积学分析 | 第49-62页 |
| §4.1 研究区地震沉积学研究技术流程 | 第49-50页 |
| §4.2 研究区地震资料处理 | 第50-56页 |
| ·等时标志层追踪 | 第50-51页 |
| ·90°相位化应用 | 第51-53页 |
| ·分频解释技术应用 | 第53-56页 |
| §4.3 研究区岩电物理关系分析 | 第56-58页 |
| §4.4 研究区地层切片技术应用 | 第58-59页 |
| §4.5 研究区地震相研究 | 第59-62页 |
| ·地震相类型 | 第59-60页 |
| ·地震属性分析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DF13-1/2气田气层沉积相分布与砂体期次演化 | 第62-76页 |
| §5.1 研究区地震相—沉积相解释标准 | 第62页 |
| §5.2 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2-68页 |
| ·DF13-1气田Ⅰ气组A-B-D-E-F砂体地震相—沉积相解释 | 第63页 |
| ·DF13-1气田Ⅰ气组C砂体地震相—沉积相解释 | 第63-64页 |
| ·DF13-1气田Ⅱ气组A-B砂体地震相—沉积相解释 | 第64页 |
| ·DF13-2气田Ⅰ气组A-B砂体地震相—沉积相解释 | 第64页 |
| ·DF13-2气田Ⅱ气组A-B砂体地震相—沉积相解释 | 第64-68页 |
| ·DF13-2气田Ⅱ气组C砂体地震相—沉积相解释 | 第68页 |
| §5.3 研究区砂体期次演化 | 第68-74页 |
| ·大尺度期次演化分析 | 第68-69页 |
| ·中尺度期次演化分析 | 第69-72页 |
| ·小尺度期次演化分析 | 第72-74页 |
| §5.4 研究区沉积相模式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