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研究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财政支农资金 | 第17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 第17-18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绩效 | 第18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页 |
·公共财政理论 | 第18-19页 |
·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常德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具体内容 | 第21-22页 |
·坚持“一”个漏斗 | 第21页 |
·制定“二”个规划 | 第21页 |
·抓住“三”个重点 | 第21-22页 |
·推行“四四”模式 | 第22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具体资金项目 | 第22-23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具体方式 | 第23-25页 |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资金整合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 第23页 |
·制定整合方案和配套办法,为资金整合机制提供制度支撑 | 第23-24页 |
·强化支农项目资金整合与监管 | 第24-25页 |
第4章 常德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效用及其差异分析 | 第25-35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对农业生产促进效用分析 | 第25-27页 |
·C-D生产函数简介 | 第25页 |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 第25-26页 |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初始化 | 第26页 |
·模型的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效率地域间差异分析 | 第27-31页 |
·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介绍 | 第27-28页 |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初始化 | 第28-29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29-30页 |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间使用效率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32页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所取得的成效 | 第32-35页 |
·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 | 第33页 |
·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 | 第33页 |
·加大了资金监管力度 | 第33-34页 |
·加大了资金引导力度 | 第34页 |
·增加了农民收入 | 第34-35页 |
第5章 常德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常德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支农资金投入规模及结构不合理 | 第35页 |
·财政支农资金地域间分配不合理 | 第35-36页 |
·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 | 第36-37页 |
·资金使用与管理不够规范 | 第37-38页 |
·常德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38页 |
·宣传工作不到位 | 第38页 |
·支农资金整合考核机制不完善 | 第38-40页 |
第6章 促进常德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对策建议 | 第40-44页 |
·确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目标 | 第40页 |
·促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 第40页 |
·缩小农村、县市居民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之路 | 第40页 |
·调整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式 | 第40-41页 |
·财政支农支出从农业发达地市向不发达地市转移 | 第41页 |
·由低效率地区向高效率地区迁移 | 第41页 |
·构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 第41-42页 |
·支农资金分配效益评价体系目标的确立 | 第41页 |
·支农分配效益评价指标系统的建立 | 第41-42页 |
·支农资金分配效益评价体系的实行 | 第42页 |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监管机制 | 第42-44页 |
·立法途径要得到加强,走法制化道路 | 第42-43页 |
·设置专门账户管理支农资金 | 第43页 |
·多方式监督支农资金支出过程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