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研究--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5页 |
| ·研究缘起 | 第11页 |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回顾 | 第12-15页 |
| ·国外失地农民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失地农民研究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土地功能与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 | 第15-18页 |
|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 第15页 |
| ·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受阻 | 第15-16页 |
| ·农民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律缺陷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苏仙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 第18-26页 |
| ·调查样本概况 | 第18-19页 |
| ·家庭人口规模与结构 | 第18页 |
| ·文化程度 | 第18-19页 |
| ·家庭收入水平及收支项目 | 第19-20页 |
| ·收入水平 | 第19页 |
| ·主要收入来源 | 第19-20页 |
| ·主要支出项目 | 第20页 |
| ·征地补偿状况 | 第20-23页 |
| ·政策解释 | 第20-21页 |
| ·农民失地情况 | 第21页 |
| ·失地农民年龄分布 | 第21页 |
| ·征地补偿形式 | 第21-22页 |
| ·失地农民补偿水平测评 | 第22-23页 |
|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水平合理性分析 | 第23-24页 |
| ·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比较 | 第23-24页 |
| ·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较 | 第24页 |
| ·失地农民担心的问题 | 第24页 |
| ·小结: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 ·现有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缺乏社会保障的特征 | 第24-25页 |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模糊 | 第25页 |
| ·保障方式单一,水平过低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借鉴 | 第26-30页 |
| ·国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 第26-27页 |
| ·韩国对失地农民的政策 | 第26页 |
| ·美国的土地征收纠纷解决机制 | 第26-27页 |
| ·国内失地农民补偿和社会保障概况 | 第27-30页 |
| ·上海小城镇社保模式 | 第27-28页 |
| ·厦门市住房保障模式:“金包银”工程 | 第28页 |
| ·重庆商业保险 | 第28-30页 |
| 第五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构建 | 第30-41页 |
| ·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 | 第30-31页 |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30页 |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原则 | 第30-31页 |
| ·前提:基于政府主导的两项改革 | 第31-33页 |
| ·土地补偿修正 | 第31-32页 |
| ·地发展权修正 | 第32-33页 |
| ·基础:基于制度完善的社保体系 | 第33-37页 |
| ·基本生活保障设计 | 第33页 |
| ·基本养老保障设计 | 第33-35页 |
| ·医疗保障制度设计 | 第35-36页 |
| ·就业保障设计 | 第36-37页 |
| ·发展:基于的公平福利的多种形式 | 第37-41页 |
| ·土地入股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 第37-39页 |
| ·“互助、福利”的社会安全网的构建 | 第39-40页 |
| ·利用商业保险机制给失地农民养老保障 | 第40-4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录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