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9页 |
| ·就业稳定性的内涵 | 第19-20页 |
| ·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 ·托达罗劳动力迁移理论 | 第21-22页 |
| 3 长株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分析 | 第22-31页 |
| ·长株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 第22页 |
| ·长株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 | 第22-23页 |
| ·性别特征 | 第22-23页 |
| ·年龄特征 | 第23页 |
| ·人力资本特征 | 第23-25页 |
| ·技能掌握情况 | 第23页 |
| ·教育程度 | 第23-24页 |
| ·工作经历 | 第24-25页 |
| ·培训经历 | 第25页 |
| ·择业与职业观念特征 | 第25-27页 |
| ·择业机会识别态度 | 第25-26页 |
| ·找工作的途径 | 第26页 |
| ·职业发展观 | 第26-27页 |
| ·就业环境 | 第27-28页 |
| ·是否享受就业政策 | 第27页 |
| ·对目前工作环境的态度 | 第27-28页 |
| ·保障及薪酬福利 | 第28-31页 |
| ·薪酬水平 | 第28页 |
| ·社保参保率 | 第28-29页 |
| ·劳动合同签约率 | 第29页 |
| ·户籍问题 | 第29页 |
| ·住房问题 | 第29-31页 |
| 4 长株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1-44页 |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31-38页 |
| ·变量选择 | 第31-34页 |
| ·研究假设 | 第34-36页 |
| ·模型构建及理论分析 | 第36-38页 |
| ·实证模型分析 | 第38-39页 |
| ·模型修正及讨论 | 第39-42页 |
| ·模型修正 | 第39-40页 |
| ·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影响因素讨论 | 第40-42页 |
| ·修正后模型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 ·年龄 | 第42页 |
| ·培训经历和技能掌握情况 | 第42-43页 |
| ·薪酬水平 | 第43页 |
| ·工作环境满意度 | 第43页 |
| ·户籍因素 | 第43-44页 |
| 5 提高长株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对策 | 第44-51页 |
| ·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 | 第44-46页 |
|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 | 第44页 |
|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 第44-45页 |
|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 第45-46页 |
| ·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第46-47页 |
|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46-47页 |
| ·建立平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第47页 |
| ·进一步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 第47-49页 |
| ·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 ·企业应努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 第48页 |
|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 | 第48-49页 |
| ·进一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 第49-51页 |
| ·新生代农民工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 第49页 |
| ·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 | 第49-51页 |
| 6 总结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附录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