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1973~2013年中国红树林动态变化遥感分析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引言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4-16页
  一、 选题背景及依据第14-15页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第二节 红树林的概念及特征第16-18页
  一、 红树林的几个概念第16-17页
  二、 红树林的特征第17-18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26页
  一、 基于遥感的红树林制图研究进展第18-24页
  二、 红树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进展第24-26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26-30页
  一、 研究内容第26-27页
  二、 技术路线第27-28页
  三、 创新点第28-3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30-42页
 第一节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概况第30-36页
  一、 总体概况第30-33页
  二、 气候条件第33-34页
  三、 潮汐类型第34-35页
  四、 土壤及水系第35-36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36-42页
  一、 面向对象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第36-37页
  二、 决策树分类法第37页
  三、 监督分类法第37-38页
  四、 目视解译法第38页
  五、 误差矩阵法第38-39页
  六、 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第39-40页
  七、 质心模型第40-42页
第三章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第42-50页
 第一节 野外调查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第42-44页
  一、 东南沿海野外勘察第42-44页
 第二节 遥感图像的收集与预处理第44-47页
  一、 Landsat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第44-47页
 第三节 潮汐数据的收集第47-48页
  一、 潮汐数据的收集第47-48页
 第四节 高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48-50页
第四章 建立淹没红树林指数第50-68页
 第一节 潮汐对遥感监测红树林的影响第50-54页
  一、 潮汐对光学遥感监测红树林的影响机制第50-52页
  二、 低潮和高潮水边线的提取第52-53页
  三、 潮汐对遥感监测红树林影响实例第53-54页
 第二节 建立淹没红树林指数第54-63页
  一、 常用植被指数第54-57页
  二、 建立淹没红树林指数的总体技术路线第57页
  三、 建立指数的方案和方法第57-63页
 第三节 IMFI 与其它常用植被指数的比较第63-66页
  一、 目视比较 IMFI 与其它指数对淹没红树林的敏感性第63-64页
  二、 定量比较 IMFI 与其它指数对淹没红树林的敏感性第64-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1973~2013 年中国红树林的动态变化第68-100页
 第一节 遥感图像中红树林的提取与精度验证第68-69页
  一、 红树林的提取第68-69页
  二、 精度验证第69页
 第二节 中国红树林面积、分布与景观格局变化第69-98页
  一、 中国红树林面积和分布总体变化第69-70页
  二、 红树林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第70-75页
  三、 各省区红树林变化分析第75-86页
  四、 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变化第86-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六章 红树林变化驱动因素分析第100-118页
 第一节 红树林周边景观的遥感解译第100-108页
  一、 研究区简介第100-101页
  二、 景观类型分类系统及解译标志第101-104页
  三、 广西 LECZ 景观解译结果第104-106页
  四、 精度验证第106-108页
 第二节 红树林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第108-117页
  一、 红树林与周边景观类型的转化第108-109页
  二、 围垦对红树林的影响第109-111页
  三、 养殖池扩张引起的红树林增加第111-112页
  四、 人类活动造成的红树林斑块破碎和向海迁移第112-114页
  五、 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第114-115页
  六、 自然环境变化对红树林影响第115-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2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118-120页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8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植被NPP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GPU的并行矢量数据分析与索引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