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人权保障价值—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伦理基础 | 第11-12页 |
·程序主体性原则—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法理基础 | 第12页 |
·程序公正价值 | 第12-13页 |
·效率价值 | 第13页 |
·真实发现价值 | 第13页 |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性质 | 第13-14页 |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与有关概念的区别 | 第14-16页 |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与证据开示制度的区别 | 第14页 |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与阅卷权的区别 | 第14-16页 |
2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中外比较分析 | 第16-21页 |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域外考察 | 第16-18页 |
·当事人主义模式中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实现 | 第16-17页 |
·职权主义模式中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实现 | 第17-18页 |
·混合制模式中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实现 | 第18页 |
·我国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现状 | 第18-21页 |
·我国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立法现状 | 第18-19页 |
·我国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司法实践现状 | 第19-21页 |
3 我国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立法缺陷及成因分析 | 第21-27页 |
·我国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立法缺陷 | 第21-23页 |
·法律没有规定犯罪嫌疑人有证据知悉权 | 第21页 |
·犯罪嫌疑人获得证据信息的主要途径存在立法缺陷 | 第21-22页 |
·辩护人向犯罪嫌疑人核实有关证据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侦查机关把用作证据的鉴定意见告诉犯罪嫌疑人存在局限 | 第23页 |
·我国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立法缺陷的成因分析 | 第23-27页 |
·犯罪嫌疑人知晓案件证据存在的隐患 | 第24-25页 |
·律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 第25-26页 |
·阅卷争议的裁决权保留在检察院手里 | 第26-27页 |
4 我国现阶段不能适用证据开示制度的原因及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可行性 | 第27-29页 |
·我国现阶段不能适用证据开示制度的原因 | 第27页 |
·现阶段赋予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可行性 | 第27-29页 |
5 完善我国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立法建议 | 第29-33页 |
·没有辩护律师的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实现 | 第29-30页 |
·有辩护律师的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的实现 | 第30-31页 |
·完善鉴定意见的告知 | 第31页 |
·强化对证人的保护制度 | 第31-32页 |
·犯罪嫌疑人证据知悉权被侵犯的救济途径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后记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