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Fe-Co合金的制备及其类-Fenton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概述 | 第12页 |
·Fe-Co 合金概述 | 第12-15页 |
·Fe-Co 合金的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Fe-Co 合金的应用 | 第15页 |
·类-Fenton 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传统 Fenton 技术 | 第15-17页 |
·类-Fenton 技术的发展 | 第17-20页 |
·腈纶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腈纶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20-21页 |
·腈纶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21-23页 |
·腈纶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4-27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30页 |
·分析方法 | 第30-37页 |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30-32页 |
·Fe 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 | 第33页 |
·溶解性有机碳(DOC)测定 | 第33-34页 |
·氨氮含量测定 | 第34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4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 第35-37页 |
第3章 纳米 Fe-Co 合金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66页 |
·概述 | 第37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37-40页 |
·制备原理 | 第37-38页 |
·制备方法 | 第38-39页 |
·制备装置 | 第39-40页 |
·工艺条件对样品表征的影响 | 第40-58页 |
·反应物浓度 | 第40-44页 |
·还原温度 | 第44-47页 |
·还原时间 | 第47-51页 |
·还原剂浓度 | 第51-54页 |
·表面保护剂 | 第54-58页 |
·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 | 第58-60页 |
·纳米 Fe-Co 合金的表征 | 第60-64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60-61页 |
·X 射线能谱(EDS) | 第61-62页 |
·X 射线衍射(XRD) | 第62-63页 |
·光电子能谱(XPS)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纳米 Fe-Co 合金催化降解腈纶废水 | 第66-95页 |
·概述 | 第66-67页 |
·纳米 Fe-Co 合金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67-68页 |
·实验用水 | 第67页 |
·实验装置 | 第67-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反应条件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68-74页 |
·初始 pH 值 | 第68-70页 |
·M(合金/H_2O_2) | 第70-71页 |
·合金投加量 | 第71-73页 |
·反应时间 | 第73-74页 |
·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 | 第74-76页 |
·纳米 Fe-Co 合金催化降解后的出水水质指标 | 第76页 |
·有机物的降解机理研究 | 第76-90页 |
·芳香族化合物 | 第76-77页 |
·荧光性有机物的降解 | 第77-78页 |
·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的降解 | 第78-83页 |
·特征污染物的降解机理 | 第83-90页 |
·不同 Fe 源催化降解腈纶废水的比较 | 第90-92页 |
·投加相同的 Fe 源含量 | 第90-91页 |
·投加相同的催化剂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结论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