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第一部分 野生甘草耐盐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16-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新鲜的野生甘草植株 | 第17页 |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17-18页 |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18页 |
·菌株在培养 | 第18-19页 |
·菌株的纯化 | 第19页 |
·菌株的保存 | 第19-20页 |
结果 | 第20-22页 |
1 不同盐浓度组内生真菌数 | 第20页 |
2 内生真菌分布 | 第20-21页 |
·对照组 | 第20页 |
·3%组 | 第20页 |
·5%组 | 第20-21页 |
·8%组 | 第21页 |
·10%组 | 第21页 |
3 内生真菌分离图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TLC 初筛产甘草黄酮的内生真菌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23-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药品来源 | 第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显色剂 10%浓硫酸-乙醇溶液配制 | 第25页 |
·甘草总黄酮分离 | 第25-26页 |
·甘草内生真菌的活化 | 第26页 |
·甘草内生真菌的发酵培养 | 第26页 |
·发酵物初步分析 | 第26-27页 |
·含黄酮菌株抗氧化 | 第27-28页 |
结果 | 第28-35页 |
1 甘草总黄酮分离 | 第28-29页 |
2 内生真菌发酵结果 | 第29-33页 |
4 抗氧化结果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部分 HPLC 对活性菌株化学成分分析 | 第37-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甘草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 HPLC 方法的测定 | 第39-41页 |
结果 | 第41-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第四部分 茉莉酸甲酯对菌株 10-2-G-4 发酵物中甘草查尔酮 A 的诱导调控 | 第49-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茉莉酸甲酯的配制 | 第51页 |
·茉莉酸甲酯对菌株 10-2-G-4 的诱导调控 | 第51页 |
·发酵物 HPLC 检测 | 第51-53页 |
结果 | 第53-55页 |
1 菌株 10-2-G-4 发酵物 HPLC—荧光检测 | 第53页 |
2 茉莉酸甲酯对菌株 10-2-G-4 的诱导结果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图 | 第62-63页 |
综述 | 第6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