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目录 | 第13-17页 |
绪论 | 第17-23页 |
一、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三、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第一章 樊粹庭生平与戏剧改革动因考论 | 第23-47页 |
第一节 樊粹庭“以戏为命”的人生轨迹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出生年月辨正 | 第26-30页 |
一、 生年考订 | 第26-28页 |
二、 生月考订 | 第28-30页 |
第三节 豫剧戏剧改革缘由考论 | 第30-47页 |
一、 戏剧改良运动的激励与鞭策 | 第30-37页 |
二、 地方戏改革思潮的带动与影响 | 第37-40页 |
三、 河南梆子生存发展的必然诉求 | 第40-42页 |
四、 “埋头做宇宙事业”的担当意识 | 第42-47页 |
第二章 《樊粹庭文集》编选校勘与樊戏价值评骘 | 第47-73页 |
第一节 版本概况与编纂原则 | 第47-51页 |
一、 版本来源 | 第47-49页 |
二、 校对原则 | 第49-50页 |
三、 编纂方案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樊戏的内涵及价值评议 | 第51-61页 |
一、 “樊戏”称谓的出现及“武器的批判” | 第51-58页 |
二、 争论与反拨 | 第58-61页 |
第三节 樊戏剧目考辨 | 第61-73页 |
第三章 樊粹庭的戏剧观念 | 第73-87页 |
第一节 珍视豫剧与尊重艺人的民本意识 | 第73-78页 |
第二节 启迪民智与规正人心的价值衡定 | 第78-80页 |
第三节 开放通达与兼收并蓄的理论架构 | 第80-83页 |
第四节 化俗为雅与雅俗共赏的普世艺术观 | 第83-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樊粹庭的编剧原则 | 第87-107页 |
第一节 贴近民众生活 | 第88-93页 |
第二节 发掘历史蕴藏 | 第93-97页 |
第三节 追求艺术真实 | 第97-101页 |
第四节 注重舞台效果 | 第101-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樊粹庭创作思想分期及风格嬗变 | 第107-127页 |
第一节 发展期(1915-1934) | 第107-110页 |
第二节 成熟期(1934-1942) | 第110-117页 |
第三节 转型期(1942-1949) | 第117-120页 |
第四节 升华期(1949-1962) | 第120-125页 |
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樊戏的题材类型与精神内涵 | 第127-235页 |
第一节 历史剧:对百折不回克敌制胜民族豪情的呼唤张扬 | 第128-159页 |
一、 《涤耻血》:民族危急时的悲壮呼声与泣血呐喊 | 第131-143页 |
二、 《巾帼侠》:可歌可泣的救世之举与激昂高亢的时代旋律 | 第143-148页 |
三、 《无敌楼》:对英雄的礼赞与正义的呼唤 | 第148-156页 |
四、 《王佐断臂》: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与对民族正气的弘扬 | 第156-159页 |
小结 | 第159页 |
第二节 社会剧:抨击邪恶、激浊扬清与伸张正义、维护人伦的道德祈愿 | 第159-184页 |
一、 《邵巧云》:秋扇见捐与发奸擿伏的不屈抗争 | 第160-173页 |
二、 《花媚娘》:守望爱情与忍辱尽孝的血泪青春 | 第173-179页 |
三、 《义烈风》:与狼为伴的惊醒、羞愤与决斗抗争 | 第179-181页 |
四、 《李慧娘》《松树坪》等:善恶对峙与弱者的韧性反抗 | 第181-184页 |
第三节 婚恋剧:生存困境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高涨 | 第184-214页 |
一、 《凌云志》等:择偶理念与婚恋模式的悄然变革 | 第185-191页 |
二、 《女贞花》:崇高人格与坚贞爱情的讴歌礼赞 | 第191-199页 |
三、 《三拂袖》:追求幸福与成全他人的两难选择 | 第199-205页 |
四、 《齿痕记》:佛门净土中的爱情守护神 | 第205-213页 |
小结 | 第213-214页 |
第四节 神话剧:弱势群体追求正义与幸福的浪漫和智慧 | 第214-235页 |
一、 《红珠女》:对强权的反叛与正义良知的捍卫 | 第214-219页 |
二、 《泗州城》:对爱情的向往与坚韧追寻 | 第219-225页 |
三、 《月宫玉兔》:对信义仁孝美德的恪守与弘扬 | 第225-233页 |
小结 | 第233-235页 |
第七章 樊戏的卓越艺术成就 | 第235-285页 |
第一节 穿越古今的宏阔视野 | 第235-238页 |
一、 驱遣历史风云变幻 | 第236页 |
二、 演绎人神悲欢离合 | 第236-237页 |
三、 点化朝野经史稗官 | 第237-238页 |
第二节 开阖自如的剧本结构 | 第238-250页 |
一、 张弛有节的戏剧冲突 | 第239-243页 |
二、 不落窠臼的情节设置 | 第243-247页 |
三、 标新立异的结局处理 | 第247-250页 |
第三节 面目各异、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 | 第250-267页 |
一、 刚柔相济的独立性格 | 第250-251页 |
二、 倔强不屈的主体意识 | 第251-262页 |
三、 磨难砥砺的反叛气质 | 第262-267页 |
第四节 文野相济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 第267-283页 |
一、 风趣幽默与雅俗共赏 | 第269-276页 |
二、 情感充沛与可歌可唱 | 第276-281页 |
三、 方言俚语与乡土气息 | 第281-283页 |
小结 | 第283-285页 |
第八章 樊粹庭在豫剧及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 第285-339页 |
第一节 结束豫剧向无剧本的历史 | 第285-293页 |
第二节 重塑河南梆子的舞台形态 | 第293-308页 |
一、 河南土梆戏之粗鄙简陋形制 | 第294-296页 |
二、 戏改后豫剧之全新风貌 | 第296-308页 |
第三节 豫剧人才培养制度与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完善 | 第308-322页 |
一、 科学严格之新式戏剧教学范式的探索 | 第309-314页 |
二、 因人设戏之名角培养模式的创立 | 第314-318页 |
三、 具有战略眼光的名师选聘理念 | 第318-322页 |
第四节 豫剧编导体制的建立 | 第322-335页 |
一、 自主宏阔的导演意识 | 第323-326页 |
二、 大戏小做的导演谋略 | 第326-329页 |
三、 编导演互动的编导体系 | 第329-335页 |
第五节 地方戏改革的集大成者 | 第335-337页 |
小结 | 第337-3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39-347页 |
附录 | 第347-349页 |
后记 | 第349-3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51-3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