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详细摘要 | 第8-10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0-16页 |
| 1 绪论 | 第16-28页 |
|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第16-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国内外煤巷锚固及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国内外煤巷锚固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国内外锚固煤巷冒顶灾害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4-28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论文创新成果 | 第26-28页 |
| 2 贺西矿 4#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效果监测与分析 | 第28-60页 |
| ·贺西矿概况 | 第28-30页 |
| ·4#煤层回采巷道位置优化及参数确定 | 第30-48页 |
| ·下行开采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 第30页 |
| ·煤岩的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 第30-32页 |
| ·上层煤开采对底板岩层的影响范围计算 | 第32-36页 |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6-48页 |
| ·巷道合理位置确定及支护参数 | 第48页 |
| ·3409 工作面运输巷及尾巷支护效果监测 | 第48-56页 |
| ·3409 工作面运输巷及尾巷两帮破坏范围测试 | 第48-53页 |
| ·测试目的及仪器 | 第48-49页 |
| ·巷道两帮松动范围测量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 ·3409 工作面运输巷及尾巷顶板破坏范围窥视试验 | 第53-56页 |
| ·煤巷顶板锚索破断因素分析 | 第56-58页 |
| ·矿用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材料及工程特性 | 第56页 |
| ·煤巷顶板锚杆材料及工程特性 | 第56-57页 |
| ·煤巷顶板锚杆+锚索性能及工作状态关系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3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顶板岩层变形特征及协同支护原理 | 第60-96页 |
| ·煤巷顶板内部破碎带现场探测试验 | 第60-62页 |
| ·引言 | 第60页 |
| ·探测仪器 | 第60页 |
| ·探测结果及分析 | 第60-62页 |
| ·4#煤回采巷道顶板岩层稳定结构模型构建 | 第62-63页 |
| ·梁结构稳定性分析基本假设 | 第63-64页 |
| ·块体梁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64-71页 |
| ·单块简支梁模型建立 | 第64页 |
| ·单块简支梁弯矩挠度及转角分析 | 第64-65页 |
| ·单块简支梁弯矩最大挠度和转角分析 | 第65页 |
| ·单块简支梁剪力挠度分析 | 第65-68页 |
| ·多块体梁稳定性分析 | 第68-71页 |
| ·固支梁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71-73页 |
| ·理论分析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 ·固支梁剪力挠度分析 | 第72-73页 |
| ·组合梁结构变形分析 | 第73-84页 |
| ·块体梁-固支梁组合结构变形分析 | 第73-78页 |
| ·块体梁-简支梁组合结构变形分析 | 第78-82页 |
| ·块体梁-组合梁组合结构变形分析 | 第82-84页 |
| ·煤巷顶板长短锚杆协同增效支护分析模型建立 | 第84-86页 |
| ·研究目的 | 第84-85页 |
| ·数值模拟分析内容 | 第85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85-86页 |
| ·两种支护方式巷道锚固体力学特征对比分析 | 第86-93页 |
| ·两种支护方式巷道锚固体应力分布特征对比 | 第86-88页 |
| ·两种支护方式巷道锚固体位移分布特征对比 | 第88-89页 |
| ·两种支护方式巷道锚固体塑性区分布特征对比 | 第89页 |
| ·两种支护方式巷道顶帮锚杆(索)受力特征分析 | 第89-90页 |
| ·长锚杆-锚索变形特征对比分析 | 第90-93页 |
| ·煤巷顶板长短锚杆协同增效支护原理 | 第93-94页 |
| ·结论 | 第94-96页 |
| 4 接长锚杆结构设计及特性实验 | 第96-130页 |
| ·接长锚杆结构设计 | 第96-100页 |
| ·机械构件联接概述 | 第96-97页 |
| ·螺纹联接方式 | 第97-99页 |
| ·接长锚杆结构设计 | 第99-100页 |
| ·锚杆联接方案初步确定 | 第100页 |
| ·初期设计接长锚杆实验室拉拔 | 第100-108页 |
| ·实验目的及方案 | 第100-101页 |
| ·采用的实验仪器 | 第101-102页 |
| ·实验步骤 | 第102-103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3-108页 |
| ·联接部位受力阶段与微观结构关系实验 | 第108-117页 |
| ·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案 | 第108页 |
| ·实验仪器和样品的制备 | 第108-110页 |
| ·试验方案 | 第110-111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111-117页 |
| ·初期设计的接长锚杆受力数值分析 | 第117-126页 |
| ·联接件物理特性 | 第117-118页 |
| ·联接长锚杆力学性能数值模拟软件 | 第118页 |
| ·联接件数值模拟模型构建及边界条件确定 | 第118-120页 |
| ·联接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20-126页 |
| ·接长锚杆联接结构优化设计及拉拔试验 | 第126-128页 |
| ·联接处结构优化 | 第126-128页 |
| ·优化后锚杆连接件拉拔试验 | 第128页 |
| ·小结 | 第128-130页 |
| 5 工业性试验 | 第130-146页 |
| ·试验巷道条件 | 第130页 |
| ·试验巷道支护设计思路 | 第130-131页 |
| ·支护设计参数 | 第131-133页 |
| ·夹层厚度大于 7m 地段支护参数 | 第131-132页 |
| ·夹层厚度小于 7m 地段支护参数 | 第132页 |
| ·其它参数的确定 | 第132-133页 |
| ·巷道支护效果监测与分析 | 第133-144页 |
| ·支护效果监测目的及内容 | 第133-134页 |
| ·监测位置及测站布置 | 第134页 |
|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 | 第134-136页 |
| ·巷道顶板离层信息监测 | 第136-139页 |
| ·巷道两帮深部位移监测及分析 | 第139-142页 |
| ·顶板锚杆受力过程监测 | 第142-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8页 |
| ·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47页 |
| ·展望 | 第147-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4页 |
| 致谢 | 第154-1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