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电信号的疲劳驾驶检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引言 | 第11页 |
·驾驶疲劳基本特征 | 第11-13页 |
·驾驶疲劳的定义 | 第11-12页 |
·疲劳产生原因 | 第12-13页 |
·疲劳驾驶的检测方法 | 第13-16页 |
·基于面部特征的检测 | 第13-14页 |
·基于车辆行驶特征的检测 | 第14页 |
·基于生理信号的检测 | 第14-15页 |
·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15-16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脑电信号预处理 | 第17-31页 |
·引言 | 第17页 |
·脑电伪迹与预处理 | 第17-20页 |
·伪迹分类 | 第17-18页 |
·伪迹去除方法 | 第18-20页 |
·基于 ICA 的眨眼伪迹自动去除 | 第20-30页 |
·ICA 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猜想与证明 | 第21-22页 |
·基于 ICA 的眨眼伪迹自动识别和去除 | 第22-24页 |
·去眨眼伪迹实验结果 | 第24-30页 |
·CAR 空间滤波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脑电频谱的疲劳研究 | 第31-39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数据的采集过程 | 第31-33页 |
·实验平台 | 第31页 |
·实验协议 | 第31-32页 |
·实验对象 | 第32-33页 |
·功率谱估计与频谱指标选择 | 第33-35页 |
·脑电信号特征及分类 | 第33页 |
·功率谱估计的周期图法 | 第33-34页 |
·Welch 法 | 第34页 |
·频段指标选择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驾驶疲劳主观评价 | 第35页 |
·NASA-TLX 和偏离赛道数 | 第35-36页 |
·视听觉刺激结果 | 第36-37页 |
·脑电疲劳指标结果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疲劳脑电的相位同步研究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页 |
·方法论 | 第39-43页 |
·相位同步定义 | 第39-40页 |
·功能单元图 | 第40-42页 |
·阈值计算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 | 第43-48页 |
·个体功能单元图 | 第43-45页 |
·组功能单元图 | 第45-47页 |
·统计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心电信号的疲劳研究 | 第49-55页 |
·引言 | 第49页 |
·心电概论 | 第49-50页 |
·心率 | 第49-50页 |
·心率变异性 | 第50页 |
·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 | 第50-52页 |
·R 波检测 | 第50-51页 |
·时域方法 | 第51页 |
·频域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 | 第52-54页 |
·心率结果 | 第52-53页 |
·心电指标趋势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基于脑电心电融合的疲劳检测研究 | 第55-60页 |
·引言 | 第55页 |
·数据融合 | 第55-56页 |
·数据融合的概念及优势 | 第55页 |
·数据融合的分类 | 第55-56页 |
·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56-58页 |
·融合过程与结果 | 第58-59页 |
·特征选择 | 第58页 |
·分类结果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0-62页 |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详细摘要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