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5页 |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 | 第12-13页 |
(一)病名和症状 | 第12页 |
(二)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二、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与研究 | 第13-15页 |
(一)组织学特点 | 第13页 |
(二)病因 | 第13-15页 |
1. 乳腺增生病与卵巢激素的关系 | 第13-14页 |
2. 乳腺增生病与泌乳素(PRL)的关系 | 第14页 |
3. 乳腺增生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 | 第14-15页 |
(三)发展与预后 | 第15页 |
三、治疗方法 | 第15-20页 |
(一)西医治疗 | 第15-16页 |
1. 药物治疗 | 第15-16页 |
2. 手术治疗 | 第16页 |
(二)中医治疗 | 第16-20页 |
1. 中医内治法 | 第16-18页 |
2. 外治法 | 第18-20页 |
四、穴位埋线疗法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一)适应症 | 第20页 |
(二)治疗原理 | 第20-22页 |
1. 针刺效应 | 第21页 |
2. 刺血效应 | 第21页 |
3. 组织疗法效应 | 第21-22页 |
4. 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 | 第22页 |
(三)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四)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36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25-26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25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25-2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一)分组 | 第26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26页 |
(三)观察项目和指标 | 第26-27页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第27-28页 |
1. 疼痛分级与评分 | 第27页 |
2. 肿块分级与评分 | 第27-28页 |
3. 全身伴随症状 | 第28页 |
4. 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28页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28-29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29-31页 |
(一)治疗后的疗效分析 | 第29页 |
(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比较 | 第29页 |
(三)治疗前后腺体厚度的比较 | 第29-30页 |
(四)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E2、P、PRL的变化 | 第30页 |
(五)治疗前后患者免疫细胞CD3、CD4、CD4/CD8的变化 | 第30-31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31-35页 |
(一)穴位的选择 | 第31页 |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31-34页 |
1. 改善症状 | 第32页 |
2. 调节内分泌 | 第32-33页 |
3. 影响免疫功能 | 第33-34页 |
(三)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34-35页 |
五、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文献综述 | 第43-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