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6页 |
·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 | 第18-20页 |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全球变化的关系 | 第18页 |
·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 | 第18-19页 |
·农业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上的重要作用 | 第19-20页 |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研究 | 第20-28页 |
·农田固碳减排潜力 | 第21-24页 |
·固碳减排潜力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措施 | 第26-28页 |
·生物质炭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28-31页 |
·生物质炭固碳潜力 | 第28-29页 |
·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影响 | 第29-30页 |
·生物质炭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 | 第30-31页 |
·长期试验的科学地位和重要性 | 第31-32页 |
·国内外长期试验概况 | 第31-32页 |
·长期试验的科学地位和重要性 | 第32页 |
·整合分析方法概述 | 第32-33页 |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33-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长期秸秆和畜禽粪便施用对土壤呼吸和固碳速率的影响 | 第36-50页 |
·引言 | 第36页 |
·材料方法 | 第36-41页 |
·试验点 | 第36-39页 |
·土壤呼吸测定及样品采集 | 第39页 |
·土壤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39-41页 |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 | 第41-43页 |
·土壤呼吸 | 第43-46页 |
·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代谢熵 | 第46页 |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影响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长期肥料施用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 第46-48页 |
·长期肥料施用下土壤呼吸变化 | 第48页 |
·土壤呼吸影响因素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长期秸秆和畜禽粪便施用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50-66页 |
·引言 | 第50页 |
·材料方法 | 第50-51页 |
·试验点 | 第50页 |
·温室气体监测 | 第50页 |
·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结果分析 | 第51-60页 |
·水稻产量 | 第51-53页 |
·CO_2、CH_4和N_2O排放 | 第53-55页 |
·不同时期CO_2、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的变化 | 第55-58页 |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第58-59页 |
·土壤水分和温度对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 第59-60页 |
·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地区差异 | 第60页 |
·讨论 | 第60-63页 |
·化肥配施有机物料的增产作用 | 第60-61页 |
·化肥配施有机物料的减排潜力 | 第61-63页 |
·影响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因素 | 第63页 |
·温室气体排放的季节变化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6页 |
第四章 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66-86页 |
·引言 | 第66页 |
·材料方法 | 第66-70页 |
·试验点 | 第66页 |
·生物质炭来源 | 第66-67页 |
·试验设计 | 第67页 |
·温室气体监测 | 第67-68页 |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68页 |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68-70页 |
·植株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70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0页 |
·结果分析 | 第70-79页 |
·土壤性质 | 第70-72页 |
·水稻产量及生物量 | 第72页 |
·水稻硅吸收 | 第72-74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 | 第74-76页 |
·作物养分吸收 | 第76页 |
·CO_2、CH_4和N_2O排放 | 第76-79页 |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第79页 |
·讨论 | 第79-84页 |
·生物质炭的增产作用 | 第79页 |
·生物质炭施用降低N_2O排放 | 第79-81页 |
·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氮素收支的影响 | 第81-82页 |
·生物质炭对水稻硅吸收的影响 | 第82-83页 |
·生物质炭在稻田生态中固碳减排潜力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农田固碳减排的影响:水田和旱地对比分析 | 第86-96页 |
·引言 | 第86页 |
·材料方法 | 第86-89页 |
·数据来源 | 第86页 |
·数据处理 | 第86-89页 |
·统计分析 | 第89页 |
·结果分析 | 第89-92页 |
·水田和旱地作物产量 | 第89-90页 |
·土壤碳固定与土壤呼吸 | 第90-91页 |
·N_2O和CH_4排放 | 第91页 |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4页 |
·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产量影响:旱地与水田 | 第92-93页 |
·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碳周转影响:地区间协同性及持续性 | 第93页 |
·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地区间协同性及持续性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整合分析 | 第96-110页 |
·引言 | 第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6-99页 |
·数据来源与筛选 | 第96-98页 |
·数据库建立 | 第98页 |
·整合分析 | 第98页 |
·统计分析 | 第98-99页 |
·结果分析 | 第99-105页 |
·数据结构 | 第99-100页 |
·生物质施用年限对作物生产力影响 | 第100页 |
·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生产力影响:试验条件 | 第100-101页 |
·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生产力影响:作物类型 | 第101-102页 |
·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生产力影响:氮肥施用量 | 第102页 |
·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生产力影响:土壤性质 | 第102-103页 |
·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生产力影响:生物质炭性质 | 第103-105页 |
·讨论 | 第105-108页 |
·影响生物质炭增加作物生产力因素 | 第105-107页 |
·不确定性分析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全文讨论、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10-116页 |
·全文讨论 | 第110-112页 |
·秸秆还田与生物质炭还田的作用 | 第110-111页 |
·有机物料及秸秆生物质炭的协同效应 | 第111页 |
·生物质炭农田稳定性及可持续性问题 | 第111-112页 |
·全文结论 | 第112-11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3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