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甜黑米黑色种皮基因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7页
 1 黑米概况第11-12页
   ·黑米栽培历史第11页
   ·黑米种质资源第11-12页
 2 黑米的营养成分第12页
 3 黑米的保健功效第12-13页
   ·抗氧化作用第12页
   ·改善缺铁性贫血第12-13页
   ·抗动脉硬化作用第13页
 4 花青素和原花色素的生物合成第13-17页
 5 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节基因第17-23页
   ·BHLH转录因子第17-19页
   ·MYB转录因子第19-20页
   ·WD40蛋白第20-21页
   ·转录复合物第21-23页
 6 原花色素生物合成的调节基因第23-25页
 7 水稻花青素调控基因研究现状第25-26页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Ra基因的功能互补验证第27-35页
 摘要第2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31页
   ·供试材料第27页
   ·载体构建第27-28页
   ·基因枪轰击实验第28-29页
     ·种子的处理第28页
     ·金粉微弹的制备第28-29页
     ·质粒DNA包被微弹第29页
     ·轰击及培养第29页
   ·农杆菌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水稻程序第29-30页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第29-30页
     ·农杆菌介导植物基因转化第30页
   ·基因阳性植株中Ra基因的表达分析第30-31页
     ·RNA提取和反转录第30页
     ·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第30-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3页
   ·Ra基因和Ru基因的瞬时表达第31-32页
   ·Ra基因的转基因互补验证第32-33页
 3 讨论第33-35页
第三章 Ra基因、Ru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第35-39页
 摘要第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供试材料第35页
   ·Ru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第35-36页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第36-37页
     ·培养幼苗第36页
     ·取样第36页
     ·原生质体转化第36-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38页
   ·Ra基因和Ru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第37-38页
 3 讨论第38-39页
第四章 水稻中bHLH、R2R3MYB、WD40的互作模式第39-51页
 摘要第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供试材料和仪器药品第39-40页
     ·菌株和质粒第39页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第39-40页
   ·各种培养基及缓冲液配方第40-41页
   ·酵母双杂载体构建第41页
   ·酵母感受态制备和质粒共转化第41-42页
     ·酵母感受态制备第41-42页
     ·质粒共转化第42页
     ·转化二缺板和四缺板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8页
   ·pGBKT7与pGADT7载体结构与特点第42-45页
   ·OsC1,OsMYB3,OsMYB4的克隆第45-46页
   ·构建的酵母双杂载体第46页
   ·bHLH、MYB和WD40转录因子的互作模式第46-48页
 3 讨论第48-51页
第五章 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表达情况第51-59页
 摘要第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供试材料第51页
   ·植物总DNA(SDS法)的提取第51-53页
     ·溶液配制第51-52页
     ·DNA提取第52页
     ·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红米,白米和黑米品种的Ra,Rc基因型鉴定第53-57页
 3 讨论第57-59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59-63页
 1 Ra基因的功能互补验证第59页
   ·Ra基因的瞬时表达实验第59页
   ·Ra基因的转基因实验第59页
 2 Ra基因、Ru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第59-60页
 3 水稻中bHLH、MYB、WD40的互作第60页
 4 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表达情况第60页
 5 全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60-63页
附录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个一粒小麦抗病基因类似物的功能验证
下一篇:花前渍水锻炼及乙烯利处理对花后渍水胁迫下小麦抗渍性的影响及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