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精益视片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7页 |
| 临床研究 | 第7-29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7-9页 |
|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7页 |
| ·受试对象的选择 | 第7页 |
| ·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7-8页 |
| ·受试者退出及脱落病例标准 | 第8页 |
|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第8-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9-12页 |
| ·随机分组方法及隐藏 | 第9页 |
| ·试验中“三分离”的要求及设计 | 第9页 |
| ·病例分组、治疗方法 | 第9页 |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9-10页 |
| ·疗效评价 | 第10-11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1页 |
| ·统计分析 | 第11-12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2-16页 |
| ·试验病例入选情况 | 第12页 |
| ·基线分析 | 第12-13页 |
| ·疗效分析 | 第13-16页 |
| ·依从性比较 | 第16页 |
| 4 未完成情况 | 第16-17页 |
| 5 安全性观察 | 第17页 |
| 6 讨论 | 第17-28页 |
| ·弱视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20页 |
| ·中医对弱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0-22页 |
| ·组方配伍及方义 | 第22-24页 |
| ·视觉诱发电位对弱视诊治的意义 | 第24-26页 |
| ·对比敏感度对弱视诊治的意义 | 第26-27页 |
| ·疗效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 7 结论 | 第28页 |
| 8 问题与展望 | 第28-29页 |
| 致谢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 综述 | 第32-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附件一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