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国外文献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国内文献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理论 | 第15-28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 | 第15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市场失灵 | 第15-16页 |
·金融脆弱性 | 第16-17页 |
·系统性风险 | 第17-23页 |
·顺周期性 | 第23-24页 |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比较 | 第24-26页 |
·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金融创新过度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大 | 第26页 |
·金融市场同质性加剧金融市场不稳定性 | 第26-27页 |
·顺周期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3章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现状和问题 | 第28-37页 |
·中国金融监管框架的现状 | 第28-29页 |
·金融监管模式 | 第28-29页 |
·金融监管职能和方式 | 第29页 |
·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改革进程 | 第29-32页 |
·中国人民银行的视角 | 第29-30页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视角 | 第30-31页 |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视角 | 第31-32页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视角 | 第32页 |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分业监管存在的缺陷 | 第32-33页 |
·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应对机制 | 第33-34页 |
·过度监管下金融创新不足 | 第34-35页 |
·金融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 第35-36页 |
·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缺乏有效性 | 第36-37页 |
第4章 国际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改革的比较 | 第37-47页 |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第37-40页 |
·危机前的美国的监管体系 | 第37-38页 |
·危机后的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第38-40页 |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第40-43页 |
·危机前的英国金融监管体系 | 第40-41页 |
·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第41-43页 |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第43-46页 |
·危机前的欧盟金融监管体系 | 第43-44页 |
·危机后的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第44-46页 |
·美国、英国和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改革的比较 | 第46-47页 |
·相同之处 | 第46页 |
·不同之处 | 第46-47页 |
第5章 健全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政策建议 | 第47-53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 第47页 |
·建立新的宏观审慎监管主体 | 第47-48页 |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选择 | 第48-49页 |
·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工具选择 | 第48-49页 |
·针对覆盖广、风险高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工具选择 | 第49页 |
·针对高度集中的风险敞口的工具选择 | 第49页 |
·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和评估 | 第49-50页 |
·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监测和评估 | 第49-50页 |
·微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监测和评估 | 第50页 |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