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沙溪斑岩铜矿可视化模拟及储量估算研究
|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插图目录 | 第14-16页 |
| 表格目录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三维建模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储量估算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应用软件 Gemcom Surpac 优势介绍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地质概况 | 第25-39页 |
| ·地理及自然条件 | 第25-27页 |
| ·位置及交通 | 第25-26页 |
| ·自然地理 | 第26页 |
| ·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7-29页 |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29-34页 |
| ·地层 | 第30页 |
| ·构造 | 第30-32页 |
| ·岩浆岩 | 第32-33页 |
| ·围岩蚀变 | 第33-34页 |
| ·矿床地质概况 | 第34-38页 |
| ·地层 | 第34-35页 |
| ·构造 | 第35-36页 |
| ·岩浆岩 | 第36页 |
| ·蚀变及矿化 | 第36页 |
| ·矿体特征概况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 第39-46页 |
| ·研究区资料收集 | 第39-40页 |
| ·地质数据库构建 | 第40-44页 |
| ·地质数据库设计 | 第40-42页 |
| ·资料整理与入库 | 第42-43页 |
| ·数据库映射与审核 | 第43-44页 |
| ·钻孔的三维显示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矿床三维可视化模拟 | 第46-61页 |
| ·三维地质体建模原理及方法 | 第46-48页 |
| ·Surpac 中传统三维建模方法及其实现 | 第46-47页 |
| ·一种快速构建三维矿体模型方法探讨 | 第47-48页 |
| ·研究区地形模型构建 | 第48-50页 |
| ·研究区主矿体模型构建 | 第50-54页 |
| ·矿体边界的地质解译 | 第50-52页 |
| ·主矿体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研究区地层模型的构建 | 第54-56页 |
| ·研究区地层特点研究 | 第54-55页 |
| ·基于研究区基岩地质图及地质综合剖面的地层构模 | 第55-56页 |
| ·研究区岩体模型的构建 | 第56-58页 |
| ·研究区断层模型构建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铜品位空间变异研究 | 第61-74页 |
| ·元素品位空间变异概述 | 第61页 |
| ·变异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 第61-63页 |
| ·变异函数的定义 | 第61-62页 |
| ·变异函数的性质 | 第62-63页 |
| ·引起区域变化量之间品位变异的因素 | 第63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63-64页 |
| ·区域变化量的选择 | 第63-64页 |
| ·定义变异函数计算数据域 | 第64页 |
| ·样品的组合及统计分布特征 | 第64-68页 |
| ·组合样长的确定 | 第64-65页 |
| ·组合样品统计分布特征 | 第65-67页 |
| ·特高品位的处理 | 第67-68页 |
| ·铜品位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 第68-73页 |
| ·特征方向实验变异函数求取 | 第68-70页 |
| ·特征方向变异函数模型套合 | 第70-72页 |
| ·铜品位空间变异特征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储量估算研究 | 第74-87页 |
| ·Surpac 中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储量估算概述 | 第74-75页 |
| ·各向异性搜索椭球体求取及方差验证 | 第75-82页 |
| ·主轴、次轴及最小轴的确定 | 第75-78页 |
| ·搜索椭球体参数计算 | 第78-81页 |
| ·交叉验证 | 第81-82页 |
| ·储量估算与储量分级 | 第82-85页 |
| ·块体模型创建 | 第82-83页 |
| ·普通克里格法品位推估 | 第83-84页 |
| ·计算部分百分比 | 第84-85页 |
| ·储量估算与储量分级结果 | 第85页 |
| ·储量估算可靠性评述 | 第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87-88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