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矿井回风换热装置 | 第11-17页 |
| ·矿井回风余热回收装置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 ·扩散塔常见的模型及其性能评价因素 | 第14-17页 |
| ·矿井回风余热回收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 第2章 矿井回风换热装置的工作原理 | 第19-27页 |
| ·矿井回风换热装置的分类 | 第19-20页 |
| ·矿井回风换热器结构 | 第20页 |
| ·矿井回风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 第20-24页 |
| ·水滴运动过程分析 | 第21-23页 |
| ·湿空气与水滴热湿传递量的计算 | 第23-24页 |
| ·矿井回风换热器热交换效率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矿井回风换热器数值计算方法 | 第27-41页 |
|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 ANSYS FLUENT 介绍 | 第27-28页 |
|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 第27页 |
| ·ANSYS FLUENT 简介 | 第27-28页 |
| ·DPM 模型 | 第28页 |
| ·连续相与离散相的控制方程及二者之间的耦合 | 第28-35页 |
| ·湿空气(连续相)流场分析 | 第29-31页 |
| ·水滴(离散相)传热传质分析 | 第31-33页 |
| ·连续相与离散相之间的耦合 | 第33-35页 |
| ·湍流模型 | 第35-36页 |
| ·矿井回风换热器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 ·初始条件 | 第36-37页 |
| ·边界条件 | 第37页 |
| ·两相耦合计算步骤 | 第37-38页 |
| ·计算区域与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第38-40页 |
| ·计算区域离散化 | 第38-39页 |
| ·控制方程的控制容积积分法及其求解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矿井回风换热器热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 第41-52页 |
| ·矿井回风换热器物理模型 | 第41-42页 |
| ·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 ·二维模型网格划分 | 第42页 |
| ·换热器热力特性数值模拟 | 第42-46页 |
| ·换热器夏季模拟初始参数 | 第42-43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3-46页 |
| ·矿井回风换热器现场实测 | 第46-49页 |
| ·测试主要参数及仪器 | 第46-48页 |
| ·测点布置 | 第48-49页 |
| ·测试数据与模拟数据分析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矿井回风换热器结构和运行参数优化 | 第52-67页 |
| ·高度 H 的优化 | 第52-55页 |
| ·外轮廓线半径的优化 | 第55-59页 |
| ·入口风速的优化 | 第59-60页 |
| ·喷水时改进模型流场分析 | 第60-64页 |
| ·改进模型运行参数优化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67-69页 |
| ·本文工作与结论 | 第67页 |
| ·未来改进方向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