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散文、杂著论文--当代(1949年~)论文

传播学视域下的余秋雨及其文学创作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3页
1 余秋雨和《收获》的互动合作及其双向影响第13-40页
   ·余秋雨和《收获》“守门人”的互动合作第13-17页
     ·余秋雨文学作品在《收获》刊载情况概述第13-15页
     ·《收获》“守门人”对余秋雨及其文学作品的发现第15-17页
   ·“秋雨散文”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收获》的刊载第17-32页
     ·“秋雨散文”的基本特性:精神追求与艺术魅力第17-27页
     ·《收获》对“秋雨散文”创作与刊载的规定作用第27-32页
   ·余秋雨和《收获》互动合作后的双向影响第32-40页
     ·《收获》架起余秋雨转换职业身份、积聚读者群体的桥梁第32-36页
     ·余秋雨成为《收获》个人散文专栏的品牌建构者第36-40页
2 余秋雨文学作品在两岸的传播及其传播效应第40-72页
   ·大陆出版机构和余秋雨文学作品的商业化运作第40-45页
     ·《文化苦旅》成为商业化运作的先锋与试验第40-42页
     ·余秋雨文学作品商业性的强化及其影响第42-45页
   ·台湾出版机构对余秋雨文学作品的传播第45-57页
     ·外部支撑:尔雅出版社与作者版税制第45-50页
     ·内部动力:两岸文化认同与复兴企盼第50-57页
   ·余秋雨文学作品在两岸的传播效应第57-72页
     ·正效应:以出版机构与文学奖励机制为视角第57-64页
     ·负效应:以出版机构与文化耗损机制为视角第64-72页
3 视听媒介在余秋雨文学创作与文化建构中的功能第72-96页
   ·视听媒介对余秋雨文学创作的全程参与第72-81页
     ·《千年一叹》与《行者无疆》的创作特色第72-77页
     ·视听媒介全程参与两部作品的创作第77-81页
   ·余秋雨运用视听媒介进行新书推介第81-88页
     ·推介方式之一:媒体专访第82-85页
     ·推介方式之二:网络推介与整合传播第85-88页
   ·余秋雨通过视听媒介参与文化建构第88-96页
     ·遵循媒体运行逻辑下的文化普及——以“青歌赛”为例第88-90页
     ·以电视为平台践行独特文化理念第90-96页
4 读者对余秋雨及其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反馈第96-130页
   ·余秋雨及其文学作品的接受者第96-101页
     ·隐在与真实:接受者的初步形成第96-99页
     ·筛选与扩展:接受者的定位过程第99-101页
   ·读者接受与反馈对余秋雨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101-117页
     ·浅层影响:扩展读者群体与调整创作、出版计划第101-106页
     ·深层影响:以读者接受为中心指向的作品修改第106-117页
   ·“文学批评”和余秋雨文学创作的推进第117-130页
     ·余秋雨及其文学创作的批评现状第117-120页
     ·余秋雨对“文学批评”的回应与反思第120-130页
5 结语第130-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6页
附录一 《收获》开设的个人散文专栏(1988-2012)第136-138页
附录二 列举中国大陆收录余秋雨作品的散文选集(1990-2012)第138-142页
附录三 列举余秋雨在海峡两岸出版的文集(1983-2012)第142-144页
附录四 列举余秋雨发表的演讲、参与的对话(1992-2012)第144-148页
附录五 余秋雨研究资料选编(1989-2012)第148-155页
附录六 列举余秋雨参与的电视节目(1995-2012)第155-159页
附录七 余秋雨六部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版本变迁第159-160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160-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李白诗中的“影”意象
下一篇:史槃曲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