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水稻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复合系I-D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前言第10-19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生物质能源第10页
     ·纤维素资源现状第10页
     ·纤维素酶的结构和功能第10-11页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1页
     ·纤维素降解菌复合系研究现状第11-12页
   ·水稻秸秆资源概述第12-16页
     ·水稻秸秆资源的现状第12-13页
     ·水稻秸秆的利用现状第13-14页
     ·水稻秸秆组成第14-15页
     ·水稻秸秆预处理的方法第15-16页
   ·微生物复合系研究方法第16-17页
     ·限制性培养技术第16页
     ·DGGE技术第16-17页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第17页
   ·本论文立题依据、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立题依据第17页
     ·研究目标第17页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高效水稻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复合系的筛选与驯化第19-26页
   ·材料与试剂第19-20页
     ·样品采集第19-20页
     ·培养基第20页
     ·试剂及缓冲液的配置第20页
   ·实验方法第20-22页
     ·复合系初筛第20-21页
     ·制备白蚁后肠悬浮液第21页
     ·DNS法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第21页
     ·CMCase活力的测定第21-22页
   ·结果与分析第22-24页
     ·复合系筛选和驯化第22-23页
     ·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第23页
     ·CMC酶活的测定第23-24页
   ·讨论第24-26页
第三章 复合系I-D发酵条件优化第26-35页
   ·材料与试剂第26页
     ·实验材料第26页
     ·培养基第26页
     ·试剂及缓冲液的配置第26页
   ·实验方法第26-27页
     ·减重法测定水稻秸秆失重率第26页
     ·复合系纤维素降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第26-27页
     ·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降解条件第27页
   ·结果与分析第27-33页
     ·单因素实验结果第27-29页
     ·BBD试验建立回归方程第29-32页
     ·响应曲面的拟合以及最佳操作点的确定第32-33页
     ·验证试验第33页
   ·讨论第33-35页
第四章 复合系I-D对水稻秸秆的降解特性研究第35-42页
   ·材料与试剂第35页
     ·实验材料第35页
     ·培养基第35页
     ·试剂及缓冲液的配置第35页
   ·实验方法第35-37页
     ·复合系I-D纤维素降解能力的验证第35页
     ·水稻秸秆成分降解率的测定第35-36页
     ·水稻秸秆降解过程总糖含量测定第36-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0页
     ·长水稻秸秆降解效果第37-38页
     ·水稻秸秆主要组成成分降解率第38-39页
     ·发酵过程可溶性总糖含量第39-40页
   ·讨论第40-42页
第五章 复合系I-D中单菌落分离及鉴定第42-52页
   ·材料与试剂第42页
     ·实验材料第42页
     ·培养基第42页
     ·试剂及缓冲液的配置第42页
   ·实验方法第42-46页
     ·单菌落的分离第42页
     ·菌落功能筛选第42-43页
     ·细菌革兰氏染色第43页
     ·细菌16 S rDNA序列鉴定第43-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50页
     ·单菌落的分离结果第46页
     ·菌落功能筛选结果第46-47页
     ·单菌落D6生物学特性第47-48页
     ·单菌落D6 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第48-50页
   ·讨论第50-52页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第52-54页
   ·全文结论第52页
   ·创新点第52页
   ·下一步工作计划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附录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作者简介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丁草胺降解细菌C-5的降解特性研究
下一篇:生物降解过程中复合酞酸酯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