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冶金过程含砷烟尘处理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铅生产发展概况 | 第12页 |
·铅元素及其化合物 | 第12-15页 |
·铅的物理性质 | 第12-13页 |
·铅的化学性质 | 第13页 |
·铅的用途及危害 | 第13-15页 |
·铅生产的原料 | 第15-16页 |
·铅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 第16-17页 |
·砷及其主要化合物性质和用途 | 第17-18页 |
·砷污染及其危害 | 第18-21页 |
·含砷物料的综合处理 | 第21-23页 |
·含砷废水的综合处理 | 第23-26页 |
·化学沉淀与共沉淀法 | 第23-24页 |
·氧化法 | 第24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24-25页 |
·膜分离法 | 第25页 |
·生物法 | 第25页 |
·离子浮选法 | 第25页 |
·吸附法 | 第25-26页 |
·电凝聚法 | 第26页 |
·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26-28页 |
·论文选题依据 | 第26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6-27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27页 |
·本论文的创新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原料分析及工艺流程选择 | 第28-32页 |
·原料分析 | 第28-30页 |
·工艺流程选择 | 第30-32页 |
·实验内容和条件 | 第30页 |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30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炼铅烟尘的浸出实验 | 第32-46页 |
·实验 | 第32-33页 |
·实验原理 | 第32页 |
·实验设备及药品 | 第32页 |
·分析与检测 | 第32-33页 |
·水浸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33-36页 |
·pH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4页 |
·温度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浸出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水浸实验结论 | 第36页 |
·酸浸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36-40页 |
·液固比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37页 |
·温度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稀硫酸浓度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浸出时间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酸浸实验结论 | 第40页 |
·碱浸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40-43页 |
·氢氧化钠浓度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液固比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41页 |
·温度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浸出时间对砷浸出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碱浸实验结论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响应曲面法对炼铅高砷烟尘的优化浸出 | 第46-58页 |
·实验 | 第46-48页 |
·实验原料 | 第46页 |
·实验装置与药品 | 第46-47页 |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47页 |
·实验设计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响应结果和模型拟合及精确性分析 | 第48-49页 |
·回归方程方差分析 | 第49-52页 |
·响应曲面优化 | 第52-56页 |
·二次浸出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浸出动力学机理研究 | 第58-66页 |
·实验方法与过程 | 第5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8-64页 |
·动力学实验 | 第58-59页 |
·动力学模型的选择及其动力学方程 | 第59-62页 |
·反应活化能计算 | 第62-63页 |
·浸出机理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铁盐沉砷实验 | 第66-76页 |
·实验 | 第66-69页 |
·实验原料 | 第66页 |
·实验装置与药品 | 第66-67页 |
·实验原理 | 第67页 |
·分光光度法测砷 | 第67-68页 |
·实验过程 | 第68-6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一次除砷 | 第69-73页 |
·二次除砷 | 第73-75页 |
·砷酸铁沉淀的稳定性测试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附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