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北京巧娘发展促进会及工作室概况 | 第9-10页 |
·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性诉求 | 第10-12页 |
·将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手工艺创新的可能性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5-18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研究的核心问题 | 第17页 |
·小结与补充说明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示意图 | 第1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相关理论观点梳理 | 第19-23页 |
·手工艺精神在设计界的崛起和手工艺生产模式的复苏 | 第19页 |
·关于“跨领域合作”的理论支持及观点 | 第19-23页 |
·专家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现状与发展的观点阐述 | 第23-24页 |
·手工艺产业应具有规模效应 | 第23页 |
·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审美价值与功能价值 | 第23-24页 |
·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美学价值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27页 |
·怎样用设计的思维和方法来渗透传统手工艺的创新 | 第25页 |
·指导产品设计的创意手法 | 第25-27页 |
·案例 | 第27-29页 |
第3章 巧娘工作室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9-39页 |
·本章引言 | 第29页 |
·北京“女性传统手工艺工作室”现状概述 | 第29-33页 |
·北京地区巧娘工作室种类和规模 | 第29-33页 |
·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 第33页 |
·北京地区巧娘工作室涵盖的手工艺品类 | 第33-34页 |
·产品销售渠道调查 | 第34-36页 |
·旅游纪念品 | 第34-35页 |
·节日礼品 | 第35页 |
·赛事活动衍生品 | 第35-36页 |
·外事礼品 | 第36页 |
·生活精品 | 第36页 |
·巧娘工作室的手工艺特点总结 | 第36-37页 |
·巧娘工作室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协同创新理论在手工艺创新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39-47页 |
·巧娘协会及下属巧娘企业、工作室的社会协作网络 | 第39-41页 |
·协同创新应用在手工艺创新课题上的必要性 | 第41页 |
·手工艺合作模式有公益色彩,需要政府力量介入和带动 | 第41页 |
·广义的设计协作模式 | 第41页 |
·如何将“协同创新”与“手工艺振兴模式”相联接 | 第41页 |
·协同创新过程中应遵循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41-42页 |
·采用此模式的手工艺与设计合作的案例 | 第42-46页 |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国际合作课题 | 第42-43页 |
·英国设计师 Tord·boontje 所从事一些合作项目 | 第43页 |
·日本多摩美术大学举办的“一村一品”项目 | 第43-44页 |
·加拿大设计师 Patty·Johnson 所从事的一些研究 | 第44-45页 |
·北京国际三年展 | 第45-46页 |
·设计与手工艺结合的合作方式 | 第46-47页 |
第5章 归纳总结传统手工艺品创新方法 | 第47-56页 |
·本章引论 | 第47页 |
·巧娘手工艺产品的市场定位 | 第47-50页 |
·少而精:限量版 | 第47-48页 |
·再现传统的元素 | 第48-49页 |
·赋予新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 第49-50页 |
·手工艺的精神 | 第50页 |
·趋势总结:如何从传统中创新 | 第50-55页 |
·传统元素符号的移植 | 第51-52页 |
·传统形式的抽象与简化 | 第52-53页 |
·拆解与拼贴 | 第53-54页 |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相结合 | 第54-55页 |
·运用传统材料,塑造现代形态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协同创新模式及转化手法的应用与实践——毕业设计概念描述 | 第56-67页 |
·设计定位 | 第56-57页 |
·毕业设计构想: | 第57页 |
·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 第57-59页 |
·对手工艺品类的选取——选择钩编的原因 | 第59-60页 |
·合作对象:趣味手工编织工作室 | 第60-61页 |
·概念设计草案 | 第61-63页 |
·进一步的产品概念阐释 | 第63-64页 |
·二维方案展示图 | 第64-67页 |
第7章 设计阐述 | 第67-79页 |
第8章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附录 A | 第84-85页 |
附录 B | 第85-8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