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8-4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现代区域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19-38页 |
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 第19-24页 |
二、 区域金融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24-35页 |
三、 其他学科对区域金融研究的推进 | 第35-38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8-4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8-4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的研究 | 第42-46页 |
一、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42-44页 |
二、 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战略的演进及评价 | 第46-67页 |
第一节 “一五“至“八五”时期的区域金融:从均衡到非均衡 | 第46-51页 |
一、 “一五”至“五五”时期的区域金融:均衡发展 | 第46-48页 |
二、 “六五”至“八五”时期的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 | 第48-51页 |
第二节 “九五”至“十五”时期:国家层面的金融中心战略 | 第51-54页 |
一、 金融中心战略实施的背景 | 第51-53页 |
二、 金融中心战略的实施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地方层面的金融中心战略 | 第54-63页 |
一、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成立催生了地方层面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 | 第56-62页 |
二、 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区域金融发展战略逐步明确 | 第62-63页 |
第四节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战略的思考 | 第63-67页 |
第三章 非均质空间下区域金融发展的极化分析 | 第67-106页 |
第一节 极化理论回顾 | 第67-71页 |
一、 极化、极化空间 | 第67-68页 |
二、 极化基础理论的形成 | 第68-70页 |
三、 极化的测度 | 第70-71页 |
第二节 金融极化的理论分析 | 第71-81页 |
一、 金融极化现象 | 第71-73页 |
二、 金融极化的机制 | 第73-77页 |
三、 金融极化的路径和空间态势 | 第77-80页 |
四、 金融极化的度量模型 | 第80-81页 |
第三节 我国金融极化的实证分析 | 第81-98页 |
一、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金融发展综合指数 | 第81-91页 |
二、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分布的基本判断:空间聚集 | 第91-94页 |
三、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空间聚集的具体形式:金融极化 | 第94-98页 |
第四节 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极化的关系分析 | 第98-106页 |
一、 经济极化与金融极化的比较 | 第98-103页 |
二、 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极化的关系 | 第103-106页 |
第四章 区域金融极化的进一步分析:基于收敛理论的研究 | 第106-138页 |
第一节 收敛理论回顾 | 第107-111页 |
一、 收敛理论 | 第107-108页 |
二、 收敛机制 | 第108-109页 |
三、 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的研究现状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的微观因素及微观机制 | 第111-117页 |
一、 人力资本投入的区域收敛性 | 第113-114页 |
二、 金融创新的扩散效应机制 | 第114-115页 |
三、 交易效率 | 第115页 |
四、 地域固有因素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的实证分析 | 第117-138页 |
一、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基于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定性分析 | 第118-121页 |
二、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基于参数估计的分析 | 第121-127页 |
三、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基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分析 | 第127-138页 |
第五章 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特征及路径选择 | 第138-167页 |
第一节 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特征分析 | 第138-152页 |
一、 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层级分布 | 第138-139页 |
二、 东部地区的金融总量聚集已达到较高程度 | 第139-145页 |
三、 东部地区的金融效率聚集尚未形成 | 第145-152页 |
第二节 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2-167页 |
一、 金融极核的扩散能力不足 | 第152-156页 |
二、 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呈现“马太效应”趋势 | 第156-158页 |
三、 较大的区域差距使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遇到了“第二道门槛” | 第158-161页 |
四、 东部地区的金融极核与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 第161-167页 |
第六章 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特征及路径选择 | 第167-195页 |
第一节 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特征的进一步分析 | 第167-177页 |
一、 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区域内没有显著的增长极 | 第168-172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172-177页 |
第二节 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一)——培养地区内部的增长极 | 第177-190页 |
一、 选择金融增长极的约束条件和基准 | 第177-179页 |
二、 中西部地区各省市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179-190页 |
第三节 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二)——发展特色金融 | 第190-19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95-207页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的结论 | 第195-196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96-207页 |
一、 区域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 第196-197页 |
二、 国家层面的政策选择:制定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国家战略 | 第197-200页 |
三、 区域层面的政策选择:以不同方式提高区域金融效率 | 第200-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20页 |
致谢 | 第220-222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2-224页 |
(一)个人简历 | 第222页 |
(二)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22页 |
(三)读博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222-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