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引言 | 第14-16页 |
| 一、 中国共产党探索农业现代化目标的理论渊源 | 第16-37页 |
| (一)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现代化理论 | 第16-24页 |
| 1.农业现代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 第16-19页 |
| 2.农业机械化是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关键 | 第19-21页 |
| 3.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 第21-22页 |
| 4.农民素质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 第22-24页 |
| (二) 理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 第24-37页 |
| 1.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 第24-27页 |
| 2. 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力 | 第27-29页 |
| 3. 农民综合素质决定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及速度 | 第29-32页 |
| 4. 政府导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 第32-37页 |
| 二、 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目标(1949—1978) | 第37-52页 |
| (一) 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核心的历史动因 | 第37-41页 |
| 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标志 | 第37-39页 |
| 2. 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是建国初期农业发展的“硬伤” | 第39-40页 |
| 3. 苏联高度发达的农业机械化的示范效应 | 第40-41页 |
| (二)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思想与举措 | 第41-47页 |
| 1.“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 第41-43页 |
| 2. 坚持土洋结合以改良农具 | 第43-45页 |
| 3. 坚持中央与地方相结合以推广农业机械 | 第45-47页 |
| (三) 评价与反思 | 第47-52页 |
| 1.农业机械化成绩斐然 | 第47-48页 |
| 2. 农业机械化在六七十年代陷入困顿 | 第48-50页 |
| 3. 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明显 | 第50-52页 |
| 三、 以推进农业科技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目标(1978—2002) | 第52-72页 |
| (一) 以推进农业科技化为核心的历史动因 | 第52-57页 |
| 1. 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农业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 第52-54页 |
| 2. 片面追求农业机械化弱化了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 第54-55页 |
| 3. 国情与世情的双重挑战对农业科技化提出更高要求 | 第55-57页 |
| (二) 推进农业科技化的思想与举措 | 第57-67页 |
| 1.“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 | 第57-61页 |
| 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 第61-65页 |
| 3.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 | 第65-67页 |
| (三) 评价与反思 | 第67-72页 |
| 1. 农业科技成果倍出为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 第67-68页 |
|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致使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 第68-72页 |
| 四、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目标(2002—) | 第72-87页 |
| (一)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的历史动因 | 第72-76页 |
| 1. 农民知识化水平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 第72-74页 |
| 2.农民落后的科技文化素质严重阻滞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74-76页 |
| (二) 培育新型农民的思想与举措 | 第76-83页 |
| 1.“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 第76-78页 |
| 2. 探索“创新型农民+特色农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 第78-80页 |
| 3. 构建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 第80-83页 |
| (三) 评价与反思 | 第83-87页 |
| 1.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使我国农业逐步迈入知识化发展阶段 | 第83-85页 |
| 2.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农业现代化仍任重而道远 | 第85-87页 |
| 五、 中国共产党探索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历史启示 | 第87-98页 |
| (一) 对农业现代化目标内涵的认识应与时俱进 | 第87-89页 |
| (二) 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 第89-92页 |
| (三) 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 | 第92-95页 |
| (四)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 | 第95-98页 |
| 结语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