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任务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3-14页 |
·民族传统体育 | 第14页 |
·大铜器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有关“大铜器”的研究 | 第15-16页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保护研究 | 第16页 |
·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现状和发展研究 | 第16-17页 |
·个人见解 | 第1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8页 |
·田野调查法 | 第18-19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9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19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9-42页 |
·郏县大铜器起源的历史、地域、文化背景 | 第19-20页 |
·郏县大铜器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 | 第20-22页 |
·郏县大铜器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2013年郏县第22届民间艺术表演赛”为切入点) | 第22-30页 |
·郏县大铜器活动参与者的性别年龄调查分析 | 第22-24页 |
·郏县大铜器活动参与者的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的调查分析 | 第24-25页 |
·郏县群众参与大铜器活动的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 | 第25-26页 |
·目前郏县大铜器主要表演形式的调查与分析 | 第26-27页 |
·郏县大铜器各乡镇全年训练情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7-28页 |
·和过去相比,郏县大铜器活跃程度和表演内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8-29页 |
·郏县大铜器组织形式和经费投资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9-30页 |
·深入挖掘整理大铜器活动中传统武术元素是郏县大铜器未来发展的途径——郏县“城关镇西街大铜器”与“堂街镇孟庄大铜器”的现状与发展对比分析 | 第30-36页 |
·郏县城关镇西街大铜器与堂街镇孟庄大铜器的历史回顾 | 第32页 |
·郏县城关镇西街大铜器与堂街镇孟庄大铜器表演内容的现状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郏县堂街镇孟庄大铜器舞戏表演“双狮攀登云天摩” | 第33-35页 |
·郏县城关镇西街大铜器与堂街镇孟庄大铜器组织形式和练习方式现状的对比分析 | 第35页 |
·郏县城关镇西街大铜器与堂街镇孟庄大铜器传承现状的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大铜器活动在两地的发展现状对比 | 第36页 |
·“郏县大铜器”整体发展困境之因素 | 第36-38页 |
·政府缺乏对大铜器的发展和保护工作 | 第36页 |
·经济条件不足,宣传力度不够 | 第36-37页 |
·传承人减少,断层现象严重 | 第37页 |
·训练方式单一,组织不完善 | 第37-38页 |
·曲谱和舞戏表演文献资料的缺失 | 第38页 |
·大铜器内容复杂,仅靠少数人难以传承 | 第38页 |
·郏县大铜器走出县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前景与展望 | 第38-42页 |
·借鉴孟庄大铜器发展经验,丰富郏县大铜器整体内涵 | 第38-39页 |
·开展传统体育课程,将大铜器活动合理引入中小学 | 第39-40页 |
·效仿武术流派经营模式,加强郏县大铜器可续性 | 第40页 |
·将大铜器活动与商业相结合,合理运用媒体传播 | 第40-41页 |
·政府加大对大铜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的力度 | 第41页 |
·加强与外地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交流,扬长补短 | 第41页 |
·利用郏县历史文化资源,举办特色大铜器艺术节 | 第41-42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建议 | 第43-45页 |
注释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1 | 第48-51页 |
附录2 | 第51-52页 |
附录3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