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

舞之灵—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的传承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9页
 一、选题缘由第8-9页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 研究目的第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0页
 三、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第10-13页
  (一) 有关鲁日格勒舞蹈著作方面研究第10-11页
  (二) 有关鲁日格勒舞研究的论文第11-13页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第13-19页
  (一) 研究理论第13-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19页
第一章 鲁日格勒舞传承的场域第19-30页
 一、时空场域中的记忆传承第19-23页
  (一) 从生存到艺术的身体记忆第19-22页
  (二) 从人到舞的集体记忆第22-23页
 二、日常生活场域下的鲁日格勒舞传承第23-25页
  (一) 劳作休闲中的“自然抒发”第24-25页
  (二) 消夏广场中的“不约而同”第25页
 三、特殊情景场域下的鲁日格勒舞传承第25-27页
  (一) 祭祀空间的转换第26页
  (二) 节庆时空的拓展第26-27页
 四、双重文化场域交叉下的鲁日格勒舞传承第27-30页
  (一) 本民族文化场域中的鲁日格勒舞第27-28页
  (二) 外民族文化场域冲击下的鲁日格勒第28-30页
第二章 鲁日格勒舞的资本传承第30-41页
 一、鲁日格勒的物质资本第30-32页
  (一) 文字作为一种存在第30-31页
  (二) 影像记录延伸第31页
  (三) 静动一体的展演第31-32页
 二、鲁日格勒的文化资本第32-37页
  (一) 舞之灵与达斡尔族男女文化“对话”第33-34页
  (二) 完整的三段式表演第34-35页
  (三) 无需修饰的声音与服饰第35-37页
 三、鲁日格勒的符号资本第37-41页
  (一) 参与中创作—文化部门第38页
  (二) 新兴力量崛起—学校与剧场第38-40页
  (三) 地方形象建构—政府力量第40-41页
第三章 鲁格勒舞在俗民“惯习”养成中的传承第41-48页
 一、物质生产生活中鲁日格勒舞的模仿第41-42页
  (一) 生产劳作中的抒发第41-42页
  (二) 日常生活中的想象第42页
 二、人生礼仪中鲁日格勒舞的表演第42-44页
  (一)“为人女”阶段的观摩学习第43页
  (二) “为人妻”阶段的亲身体会第43-44页
 三、岁时节日中鲁日格勒舞的释放第44-48页
  (一) 传统佳节的呈现第44-46页
  (二) 历时庆典的表演第46-48页
第四章 鲁日格勒舞实践传承中的发展变化第48-55页
 一、传承场域的改变第48-50页
  (一) 传承载体——文化馆第48-49页
  (二) 承传纽带——达斡尔族协会第49-50页
 二、传承人及其俗民心态的改变第50-51页
  (一) 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第50-51页
  (二) 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第51页
 三、传承模式的更替第51-53页
  (一) 学校教育的传承第52页
  (二) 社会教育的传承第52-53页
 四、文化功能的变迁第53-55页
  (一) 从娱神到娱人第53-54页
  (二) 从内通到外传第54-55页
结语第55-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附录一第60-69页
附录二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研究
下一篇:《太谷秧歌交响组曲》技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