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论文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相关领域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人居环境科学 | 第13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2 乐山古城的环境特征研究 | 第15-27页 |
·乐山古城的自然环境背景 | 第15-21页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气候特征 | 第16页 |
·地貌特征 | 第16-20页 |
·河泉分布 | 第20-21页 |
·自然山水环境特征 | 第21-23页 |
·社会文化环境特征 | 第23-27页 |
·民族融合,抚边重镇 | 第24页 |
·对外孔道,摩崖文化 | 第24-26页 |
·物产丰富,崇文乐商 | 第26-27页 |
3 乐山古城人居环境发展历程 | 第27-46页 |
·乐山古城历史沿革 | 第27-30页 |
·春秋至秦汉时期 | 第28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8页 |
·隋唐宋元时期 | 第28-30页 |
·明清至今 | 第30页 |
·乐山城市选址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乐山古城人居环境演进 | 第32-38页 |
·荡然无存的南安县城 | 第32-33页 |
·北周始创的嘉州故城 | 第33-35页 |
·明清以来,河进城退 | 第35-38页 |
·乐山古城空间形态特征 | 第38-46页 |
·坐西北朝东南 | 第39-40页 |
·形如飞凤的城市形态 | 第40-41页 |
·双城格局,内治外工 | 第41-44页 |
·宏阔的城市与山水秩序 | 第44-46页 |
4 乐山古城人居环境风景营造历程 | 第46-103页 |
·区域环境下的城市空间风景营造 | 第46-68页 |
·峨眉县 | 第47-52页 |
·洪雅县 | 第52-55页 |
·夹江县 | 第55-57页 |
·犍为县 | 第57-59页 |
·区域人居环境营造关联 | 第59-68页 |
·乐山古城典型地段的风景营造历程 | 第68-97页 |
·城内高标山之营建 | 第68-73页 |
·城内沿江景观营建 | 第73-76页 |
·城外西湖景观营建 | 第76-77页 |
·城外龙泓山、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之营建 | 第77-97页 |
·适应地域环境的工程营造 | 第97-99页 |
·文人士大夫对乐山山-水-城的营造贡献 | 第99-103页 |
·古代诗文中“山水城市格局”意境 | 第99-100页 |
·文人士大夫对“山水城市”的贡献 | 第100-103页 |
5 乐山古城风景营造智慧探索 | 第103-114页 |
·适应特殊地域环境的城市风景营造经验 | 第103-109页 |
·乐山古城风景营造智慧的现代启示 | 第109-114页 |
6 结论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资料 | 第117-119页 |
图录 | 第119-122页 |
表录 | 第122-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