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1页 |
插图清单 | 第11-12页 |
表格清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地下水常规水化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地下水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矿区突水水源判别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34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3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1页 |
·气象条件 | 第21页 |
·水文条件 | 第21-23页 |
·地质条件概况 | 第23-29页 |
·地层 | 第23-27页 |
·构造 | 第27-29页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9-33页 |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29页 |
·临涣矿区含、隔水层分布 | 第29-32页 |
·矿井主要突水水源 | 第32页 |
·矿井主要突水通道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临涣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的同位素研究 | 第34-52页 |
·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 | 第34-40页 |
·同位素的基本概念 | 第34页 |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 第34-35页 |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同位素分馏机理 | 第35-37页 |
·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37-40页 |
·放射性同位素~3H(T) | 第40页 |
·同位素测试 | 第40-41页 |
·地下水取样点的布置 | 第41-43页 |
·临涣矿区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 第43-45页 |
·临涣矿区地下水δ~(18)O-δD 组成 | 第43-44页 |
·临涣矿区地下水δ~(18)O、δD 与 TDS 的关系 | 第44-45页 |
·临涣矿区氢的放射性同位素 T 研究 | 第45-48页 |
·淮北平原氢的放射性同位素平均含量估算 | 第45-46页 |
·临涣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氚含量的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补给来源端元混合模型及其应用 | 第48-51页 |
·氢氧稳定同位素计算地下水混合比例的理论基础 | 第48-49页 |
·稳定同位素揭示的地下水端元及混合比例计算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临涣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的常规水化学研究 | 第52-63页 |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作用 | 第52页 |
·常规水化学测试 | 第52页 |
·主要突水含水层水化学类型演化的 Piper 图解分析 | 第52-55页 |
·Piper 三线图解 | 第52-53页 |
·主要突水含水层水化学类型的演化分析 | 第53-55页 |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水化学形成机理研究 | 第55-62页 |
·R 型因子分析法简介 | 第55-57页 |
·四含水化学形成作用的因子分析 | 第57-59页 |
·煤系含水层水化学形成作用的因子分析 | 第59-60页 |
·太灰含水层水化学形成作用的因子分析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临涣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的水源识别模式研究 | 第63-74页 |
·主要突水含水层的 Fisher 判别分析 | 第63-68页 |
·Fisher 判别分析法基本思想 | 第63-64页 |
·判别准则 | 第64-65页 |
·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判别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主要突水含水层的水源模糊识别法 | 第68-72页 |
·模糊识别方法 | 第68页 |
·模糊识别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主要突水含水层模糊识别模式建立 | 第69-70页 |
·模糊识别模式的验证与分析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表 1 临涣矿区水样点常规水化学及同位素测试成果 | 第81-85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