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一、我国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基本特征的立法变迁 | 第12-16页 |
| 二、我国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基本特征的立法解析 | 第16-22页 |
| (一)对“组织特征”这一规定的理解和分析 | 第16-17页 |
| (二)对“经济特征”这一规定的理解和分析 | 第17-18页 |
| (三)对“行为特征”这一规定的理解和分析 | 第18-20页 |
| (四)对“非法控制性特征”这一规定的理解和分析 | 第20-22页 |
| 三、我国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基本特征立法的适用困境 | 第22-28页 |
| (一)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组织特征”的认定面临困境 | 第22-24页 |
| 1.如何认定“骨干成员基本固定”面临困境 | 第22-23页 |
| 2.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期限性”规定不够合理 | 第23页 |
| 3.“人数众多”这一表述过于模糊 | 第23-24页 |
| (二)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特征”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 | 第24-25页 |
| 1.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来源”的揭示不够准确 | 第24页 |
| 2.对黑社会性质组织“追求的目标”界定的过于狭隘 | 第24-25页 |
| (三)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行为特征”的认定面临司法困境 | 第25页 |
| 1.“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这一描述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 第25页 |
| 2.如何认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面临困境 | 第25页 |
| (四)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非法控制性”的认定面临新的困境 | 第25-28页 |
| 1.“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的界定面临困境 | 第25-26页 |
| 2.“称霸一方”等相关描述的主观色彩过于强烈 | 第26页 |
| 3.“保护伞”问题未得到明确的界定 | 第26-27页 |
| 4.“一定区域或者行业”的范围很不明确 | 第27-28页 |
| 四、我国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基本特征的立法完善 | 第28-40页 |
| (一)进一步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的相关规定 | 第28-30页 |
| 1.对“骨干成员基本固定”的规定应更科学合理 | 第28-29页 |
| 2.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期限性”的相关规定应进一步完善 | 第29-30页 |
| 3.对“人数众多”的界定应更明确 | 第30页 |
| (二)进一步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征”的相关规定 | 第30-32页 |
| 1.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来源的揭示应更科学 | 第30-31页 |
| 2.对黑社会性质组织追求的目标的界定应更符合实际情况 | 第31-32页 |
| (三)进一步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相关规定 | 第32-34页 |
| 1.关于“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这一规定应更完善 | 第32-33页 |
| 2.进一步完善“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的规定 | 第33-34页 |
| (四)进一步完善“非法控制性”特征的表述 | 第34-40页 |
| 1.“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应进一步作出明确的界定 | 第34-35页 |
| 2.应尽量消除“称霸一方”等主观性很强的规定 | 第35-36页 |
| 3.“保护伞”问题应得到明确的界定 | 第36-38页 |
| 4.“一定区域或者行业”的范围也很不明确,应进一步明确其范围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