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情况 | 第15-18页 |
·国际油页岩炼油技术开发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油页岩炼油技术开发利用前景 | 第16页 |
·红外技术发展与利用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油页岩反应炉温度影响及红外测温精度分析 | 第20-43页 |
·油页岩炼油技术 | 第20-25页 |
·干馏技术 | 第20页 |
·典型的干馏工艺流程及设备 | 第20-25页 |
·干馏炉温度对有机质、页岩油、残炭以及热解气体的影响 | 第25-27页 |
·干馏炉温度对有机质、页岩油和残炭的影响 | 第25-26页 |
·干馏炉温度对热解气体的影响 | 第26-27页 |
·红外测温技术研究 | 第27-34页 |
·辐射率 | 第27-30页 |
·黑体辐射定律 | 第30-33页 |
·实际物体辐射定律 | 第33-34页 |
·红外热像仪选取研究 | 第34-37页 |
·红外成像过程的物理原理 | 第34-35页 |
·红外热像仪的组件及功能 | 第35-36页 |
·红外热像仪相关性能参数 | 第36-37页 |
·影响油页岩反应炉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的因素 | 第37-42页 |
·被测物体表面发射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大气的影响 | 第38页 |
·背景环境的影响 | 第38-41页 |
·热像仪显示值的准确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测量距离对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的影响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油页岩反应炉红外热图像温度定标及温度场建模研究 | 第43-63页 |
·基于C-V模型扩展的红外热像的温度场分布分割方法研究 | 第43-48页 |
·C-V模型 | 第43-44页 |
·C-V模型的扩展 | 第44页 |
·AOS差分格式 | 第44-46页 |
·算法实现步骤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改进活动轮廓模型的热图像温度场区域快速分割方法研究 | 第48-56页 |
·图像的结构--纹理分解 | 第48页 |
·测地线活动轮廓模型 | 第48页 |
·全变分模型 | 第48-49页 |
·改进的活动轮廓检测模型及快速算法实现 | 第49-54页 |
·算法的离散化 | 第54页 |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反应炉料面红外热图像温度场等温线提取研究 | 第56页 |
·油页岩反应炉料面温度场特征提取研究 | 第56-62页 |
·反应炉温度场动态温度定标算法研究 | 第56-58页 |
·利用红外图像建立温度场模型 | 第58页 |
·基于十字测温的料面温度建模原理 | 第58-6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油页岩反应炉在线红外热像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 | 第63-72页 |
·监控系统开发目标 | 第63-64页 |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第64-68页 |
·硬件结构设计 | 第65-66页 |
·软件的结构设计 | 第66-67页 |
·平台功能结构设计 | 第67-68页 |
·云台解码与报警控制研究 | 第68-70页 |
·云台解码控制研究 | 第68-69页 |
·监控报警研究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红外热像监控技术在油页岩反应炉冲顶事故预警研究 | 第72-84页 |
·引言 | 第72页 |
·实验设备配置 | 第72-73页 |
·模拟实验准备工作 | 第73-75页 |
·设备连接 | 第73页 |
·实验准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 第73-75页 |
·油页岩专用反应炉模拟实验过程分析 | 第75-77页 |
·常规的实验过程 | 第75-76页 |
·发生冲顶现象的实验过程 | 第76-77页 |
·相对措施与解决方案 | 第77-83页 |
·热成像对实验过程的监控 | 第77-78页 |
·利用热像图分析问题 | 第78-81页 |
·报警功能的实现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