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泰乐菌素的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泰乐菌素的结构与性质 | 第9-10页 |
·泰乐菌素的抗菌作用 | 第10页 |
·泰乐菌素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10-11页 |
·样品的提取 | 第10-11页 |
·样品的净化 | 第11页 |
·样品的浓缩与衍生化 | 第11页 |
·泰乐菌素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 第11-13页 |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转归及其危害 | 第13-15页 |
·抗生素的污染来源 | 第13-14页 |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危害 | 第14页 |
·抗生素的环境行为 | 第14-15页 |
·抗生素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及机理 | 第15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8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渣中残留泰乐菌素 | 第18-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供试药渣与标样 | 第1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试验试剂 | 第18-19页 |
·标准品储备液的配制 | 第19页 |
·色谱条件 | 第19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1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9-28页 |
·液相色谱方法建立 | 第19-22页 |
·样品前处理优化 | 第22-26页 |
·分析方法评价指标 | 第26-28页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B.vietnamiensis及其降解酶对泰乐菌素的降解效果研究 | 第29-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菌种来源 | 第29页 |
·供试样品 | 第29页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B.vietnamiensis菌悬液制备 | 第30页 |
·B.vietnamiensis生长与泰乐菌素降解关系的测定 | 第30页 |
·B.vietnamiensis降解效能的测定 | 第30-31页 |
·驯化前后菌株降解酶对泰乐菌素降解效果的试验 | 第31页 |
·泰乐菌素残留量的测定 | 第31页 |
·泰乐菌素降解前后的紫外-可见分析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B.vietnamiensis生长与降解泰乐菌素关系曲线的测定 | 第31-33页 |
·B.vietnamiensis对不同初始浓度泰乐菌素的降解效果 | 第33-34页 |
·驯化前后菌株降解酶对泰乐菌素降解效果的试验 | 第34-36页 |
·泰乐菌素降解前后的紫外-可见分析 | 第36页 |
·结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泰乐菌素降解产物初步分离纯化 | 第38-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菌种来源 | 第38页 |
·供试样品 | 第38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泰乐菌素降解产物的获取 | 第38-39页 |
·薄层色谱板制备 | 第39页 |
·点样与展开 | 第39页 |
·B.vietnamiensis降解酶作用位点确定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泰乐菌素降解产物的获取 | 第40页 |
·展开剂配比的确定 | 第40页 |
·泰乐菌素降解产物的薄层色谱分离试验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药渣中残留泰乐菌素的微生物降解途径研究 | 第42-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菌种来源 | 第42页 |
·供试样品 | 第42页 |
·试验用培养基及试剂 | 第4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页 |
·B.vietnamiensis菌悬液制备 | 第42-43页 |
·泰乐菌素酶解产物生成时间的确定 | 第43页 |
·泰乐菌素降解产物分离 | 第43页 |
·泰乐菌素浓度的测定 | 第43页 |
·泰乐菌素降解产物结构鉴定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泰乐菌素酶解产物生成时间的确定 | 第43-44页 |
·泰乐菌素降解产物研究 | 第44-47页 |
·泰乐菌素微生物降解途径推测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49页 |
·创新点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