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21页 |
·青枯病菌的分类 | 第8-9页 |
·青枯病菌基因组的结构 | 第9-10页 |
·青枯病菌的双向基因组结构 | 第9页 |
·青枯病菌基因组典型的镶嵌结构 | 第9-10页 |
·青枯病菌的致病机制 | 第10-13页 |
·青枯病菌对植物完成侵染的过程 | 第10页 |
·青枯病菌致病的生化途径 | 第10-12页 |
·青枯病菌致病的生理机制 | 第12页 |
·青枯病菌的致病相关基因 | 第12-13页 |
·青枯病菌的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常规检测方法 | 第13页 |
·血清学方法 | 第13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DNA 指纹图谱 | 第14-16页 |
·DNA 指纹图谱的发现 | 第14页 |
·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 PCR 技术(Rep-PCR)及其发展 | 第14-16页 |
·青枯病菌的防治策略 | 第16-19页 |
·转基因抗病 | 第16-18页 |
·抗病品种培育 | 第18页 |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1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1-24页 |
·供试菌 | 第21-22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青枯病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第24-25页 |
·青枯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4-25页 |
·青枯病菌的保存 | 第25页 |
·青枯病菌的 PCR 检测 | 第25-28页 |
·基因组总 DNA 提取 | 第25页 |
·青枯病菌特异引物扩增 | 第25-26页 |
·16S rDNA 序列测定 | 第26-28页 |
·青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8-31页 |
·引物 REP1R-I/ REP2-I PCR | 第28-29页 |
·引物 ERICIR/ERIC2 PCR | 第29页 |
·引物 BOXA1R PCR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青枯病菌的分离及形态 | 第31页 |
·青枯病的 PCR 检测 | 第31-33页 |
·青枯病菌特异引物扩增 | 第31-32页 |
·16srDNA 序列测定 | 第32-33页 |
·对分离到的不同地区青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3-36页 |
·对分离到的同一田地青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4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检测青枯病的快速有效方法 | 第42-43页 |
·青枯病菌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附录 | 第51-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