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杏树流胶病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流胶病研究进展 | 第8-16页 |
| ·流胶病发病症状 | 第9页 |
| ·流胶病发生规律 | 第9-10页 |
| ·流胶病发病相关因素 | 第10-11页 |
| ·流胶病发病原因 | 第11-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杏树流胶病年消长规律及发病进程 | 第18-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调查时间与地点 | 第18页 |
| ·调查方法 | 第18-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7页 |
| ·杏树流胶病发生危害程度 | 第19-21页 |
| ·症状发展过程 | 第21-26页 |
| ·杏树流胶病的年消长规律 | 第26-2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7-29页 |
| 第3章 杏树流胶病发病相关因素调查 | 第29-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 ·调查时间 | 第29页 |
| ·调查方法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 ·气温及降雨量对流胶病的影响 | 第29-31页 |
| ·树龄树势与流胶病的关系 | 第31-32页 |
| ·立地条件与栽培管理水平对流胶的影响 | 第32页 |
| ·栽植密度对流胶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杏树不同品种对流胶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间作模式对流胶的影响 | 第34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 第4章 杏树流胶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36-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分离材料来源 | 第36页 |
| ·分离材料的处理及流胶病斑的分离 | 第36页 |
| ·病原菌的培养纯化及保存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巴州轮台病样的分离结果 | 第37-38页 |
| ·阿克苏库车病样的分离结果 | 第38-40页 |
| ·喀什病样的分离结果 | 第40-41页 |
| ·和田病样的分离结果 | 第41-4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 第5章 杏树流胶病病斑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 第44-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待测菌株 | 第44页 |
| ·接种菌态 | 第44页 |
| ·接种材料 | 第44-45页 |
| ·校园离体枝及杏树接种方法 | 第45页 |
| ·南疆轮台杏园田间接种方法 | 第45页 |
| ·流胶病斑的再分离 | 第45页 |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 ·轮台分离物接种结果 | 第46-47页 |
| ·库车分离物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 ·喀什和田分离物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48-50页 |
| ·轮台大田接种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50-51页 |
| ·发病枝条病斑的再次分离结果 | 第51页 |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51-5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