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国外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国内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 1 投资银行概述 | 第16-21页 |
| ·投资银行的定义 | 第16-17页 |
| ·投资银行的主营业务 | 第17-19页 |
|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比较 | 第19-21页 |
| 2 美国投资银行监管制度变迁阶段分析 | 第21-33页 |
| ·早期自由混业发展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 | 第21-23页 |
| ·投资银行监管立法 | 第21-22页 |
| ·投资银行监管模式 | 第22页 |
| ·投资银行监管机构 | 第22-23页 |
| ·分业经营阶段(1933 年—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 第23-26页 |
| ·投资银行监管立法 | 第23-25页 |
| ·投资银行监管模式 | 第25页 |
| ·投资银行监管机构 | 第25-26页 |
| ·金融自由化深化的监管制度(20 世纪 90 年代-2008 年) | 第26-30页 |
| ·投资银行监管立法 | 第26-27页 |
| ·投资银行监管模式 | 第27-29页 |
| ·投资银行监管机构 | 第29-30页 |
|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发展 | 第30-33页 |
| ·投资银行监管立法 | 第30-31页 |
| ·投资银行监管模式 | 第31页 |
| ·投资银行监管机构 | 第31-33页 |
| 3 美国投资银行监管制度变迁原因分析 | 第33-43页 |
| ·30 年代融合到分业的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 ·金融机构层面 | 第33-34页 |
| ·政府层面 | 第34-35页 |
| ·90 年代分业到再融合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 ·金融机构层面 | 第35-36页 |
| ·政府层面 | 第36-37页 |
| ·2008 年金融危机后的新发展 | 第37-43页 |
| ·金融机构层面 | 第37-38页 |
| ·政府层面 | 第38-43页 |
| 4 结论与启示 | 第43-47页 |
|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 ·美国投资银行监管制度变迁的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43-47页 |
| ·加强投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 第44页 |
| ·完善投资银行监管机制协调 | 第44-46页 |
| ·稳步审慎推进金融创新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