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研究 | 第14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 | 第14页 |
| ·实证研究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概述 | 第17-25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概述 | 第17-19页 |
| ·作物秸秆资源的内涵 | 第17-18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基本特性 | 第18-19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类 | 第1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页 |
| ·系统学理论 | 第22-23页 |
| ·生态产业理论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研究 | 第25-35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25-26页 |
| ·文献调查 | 第25页 |
| ·实地调查 | 第25页 |
| ·室内分析 | 第25-26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 ·农作物经济总产量 | 第26-27页 |
| ·农作物草谷比 | 第27-28页 |
| ·农作物秸秆收集系数 | 第28-29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潜力评价方法 | 第29-34页 |
| ·评价方法筛选 | 第29-30页 |
| ·灰色预测法 | 第30-32页 |
| ·BP神经网络法 | 第32-34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潜力评价指标 | 第34-35页 |
| ·理论资源量 | 第34页 |
| ·人均资源量 | 第34页 |
| ·单位播种面积资源量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 | 第35-47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5-36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35页 |
| ·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 | 第35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5页 |
| ·可比性和针对性原则 | 第35-36页 |
| ·主导性原则 | 第36页 |
| ·层次性原则 | 第36页 |
| ·独立性原则 | 第36页 |
| ·稳定性和动态性原则 | 第36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价方法体系 | 第36-41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7-40页 |
| ·德尔菲法 | 第40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40页 |
| ·加权加和法 | 第40-41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41-47页 |
| ·资源子系统 | 第41页 |
| ·技术与经济子系统 | 第41页 |
| ·社会子系统 | 第41页 |
| ·生态环境子系统 | 第41-42页 |
| ·指标计算与说明 | 第42-47页 |
| 第五章 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 第47-7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7-49页 |
|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 第47-48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第48-49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 第49-54页 |
| ·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方案 | 第49-50页 |
|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方案 | 第50-53页 |
|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方案 | 第53页 |
| ·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方案 | 第53-54页 |
| ·农作物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方案 | 第54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 | 第54-65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与构成 | 第54-55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地理分布 | 第55-56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密度 | 第56-58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 | 第58-65页 |
| ·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价 | 第65-69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5-67页 |
| ·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 第67-68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8-69页 |
| ·对策措施与发展建议 | 第69-71页 |
| ·合理规划布局,科学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 | 第69页 |
| ·建立动态监测体系,指导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 | 第69页 |
| ·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延长农作物秸秆资源产业链 | 第69-70页 |
| ·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攻关,推进技术与设备创新 | 第70页 |
| ·建立专项基金,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 ·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72页 |
| ·创新之处 | 第72页 |
| ·不足之处 | 第72页 |
|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