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

内容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言 作为儒教转型之内生问题的新文化第10-22页
 一、儒教转型的动力与问题第11-16页
 二、康有为、章太炎、新文化人构成的历史关系网络第16-22页
第一章 "真儒术"认知拥有的明治日本触媒与新文化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章太炎从拥康到反康及其思路的延续第22-97页
 引论 章太炎1898从台湾遭遇明治日本第22-26页
 第一节 《答学究》与日本"国体论"伦理根底的差异第26-41页
  一、康有为形象从"忠臣"、"罪臣"到"乱臣"的滑落第26-28页
  二、《答学究》依据的道德观念第28-34页
  三、两种"大和魂"论述的对照第34-41页
 第二节 《客帝论》等文对明治政治图景的反动第41-56页
  一、《书<原君>篇后》与变革期儒学的君臣定位第41-43页
  二、《客帝》的真相第43-46页
  三、"中国"转型为现代政治实体的两个法理基础第46-51页
  四、与明治"国体"的龃龉第51-56页
 第三节 《儒术真论》的成立及章太炎学问独立意识的完成第56-77页
  一、"天意论"与《人定论》第57-63页
  二、"祝颂"与《绝颂》第63-68页
  三、《儒术真论》的成立第68-77页
 第四节 近代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从章太炎到周氏兄弟第77-97页
  一、"真儒术"与康章分歧第79-82页
  二、超越儒教圈的亚洲构想:《民报》时期的章太炎第82-88页
  三、周氏兄弟等"批儒"的跨文化性第88-97页
第二章 儒教正信异端之争的近代裂变及其与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以《訄书·原教》篇的渊源及演变为线索第97-182页
 第一节 《訄书》初刻本(1900)"王鲁改制"、"鬻庙辟佛"思想与戊戌的改革第99-112页
  一、康有为戊戌"保大教、废淫祀"主张的背景第100-103页
  二、章太炎与康有为"鬻庙"思想的共振第103-106页
  三、章太炎与康有为"正祀"观念的同异第106-112页
 第二节 《訄书》重订本(1904)破"文野之见"、立"宗教信心"思想与晚清的革命第112-144页
  一、章太炎对姉崎正治的翻译(上):"假借"与表象主义第113-123页
  二、章太炎对姉崎正治的翻译(下):革命欲求与宗教信心第123-131页
  三、从《原教》(上)(下)到《齐物论释》第131-144页
 第三节 《检论》(1915)扬"圣人之知"、抵"淫祀之首"思想与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第144-182页
  一、康章换位与民初政府"张正废淫"的举措第145-153页
  二、章太炎的正信建设:扬"圣人之知"与《周易》的《春秋》化第153-167页
  三、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上)第167-174页
  四、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下)第174-182页
第三章 儒教对"国民"思潮的回应与新文化运动中反孔教之关系——康有为与梁启超、陈独秀第182-255页
 第一节 康梁在孔教能否为国民义思想上的分合第182-208页
  一、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上)第184-189页
  二、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下)第189-195页
  三、康有为对"国民义"的接纳与踌躇第195-202页
  四、康梁的"同行"与1915年后的再度"分途"第202-208页
 第二节 陈独秀反孔批康的历史重探第208-255页
  一、陈独秀对应孔教与国民的三个层面及其论说的消长第210-218页
  二、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上)第218-226页
  三、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下)第226-239页
  四、多元舆论的敞开与中滞第239-251页
  五、余论第251-255页
第四章 清世经儒小学传统的转型对新文化语文运动的影响——章太炎与其新文化弟子们第255-308页
 第一节 章太炎戊戌后将经儒之"小学"转型为"语言文字学"及其建国理想第255-279页
  一、从"小学"到"语言文字之学"第256-259页
  二、以"一返方言"拒斥"汉字统一"论第259-266页
  三、以"一返方言"抵抗"万国新语"说(上)第266-270页
  四、以"一返方言"抵抗"万国新语"说(下)第270-276页
  五、小结第276-279页
 第二节 国语文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分途第279-308页
  一、周作人所倡方言调查与国语文学建设的关系第281-286页
  二、周作人对章太炎语文理想的师承第286-291页
  三、沈兼士、钱玄同等现代语言学家对章太炎思路的扬弃第291-299页
  四、国语文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分途第299-305页
  五、小结第305-308页
结语第308-310页
附录一 章太炎致康有为佚信考释第310-318页
附录二 章太炎刊发《台湾日日新报》诗文篇目汇总表第318-32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322-332页
后记第332-335页

论文共3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协调描述逻辑
下一篇: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