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放的作品”的《玫瑰之名》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章 侦探小说的后现代置换 | 第12-20页 |
第一节 对侦探小说模式的借用 | 第12-14页 |
一、 对《福尔摩斯》探案系列的戏仿 | 第12-13页 |
二、 对传统侦探小说模式的颠覆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玫瑰之名》:元小说式反侦探小说 | 第14-20页 |
第二章 《玫瑰之名》的世界——庞杂的知识迷宫 | 第20-31页 |
第一节 《玫瑰之名》的百科全书特征 | 第20-26页 |
一、 关于“基督贫穷论”的争议 | 第21页 |
二、 关于“笑”的合理性引发的争论 | 第21-25页 |
三、 《玫瑰之名》的互文性特点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玫瑰之名》的迷宫世界 | 第26-28页 |
第三节 从中世纪到后现代:真理与意义虚无 | 第28-31页 |
第三章 作为历史元小说的《玫瑰之名》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历史和小说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关于“虚构的真实”——司各特历史小说传统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作为历史元小说的《玫瑰之名》 | 第34-37页 |
第四节 《玫瑰之名》与《达芬奇密码》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艾柯《玫瑰的名字注》与“过度诠释”理论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关于题目和形式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艾柯的“过度诠释”理论 | 第40-47页 |
结语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